后配额时代的企业转型———
温水中的青蛙被泼了盆凉水,惊醒。
绍兴纺织业的实力毋庸置疑,去年的一份成绩单———年产值800多亿元,生产能力占国内20%以上。
有一个细节,800多亿元的产值中,印染制造环节带来的产值超过了70%。而就在今年3月,占到印染环节70%的化纤布产业遭到了欧盟反倾销裁决。
绍兴的纺织业发展的畸形状况在后配额时代被放大。反倾销大棒一挥,绍兴纺织品企业被迫集体转型。
产业链中段的爆棚危机
华翔纺织品公司对欧盟化纤布的出口总量居绍兴地区第二位,公司每年的出口金额达1000多万美元。
像华翔这样的化纤布出口企业在绍兴有近300家。
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华翔纺织品公司收到的订单开始逐步减少,出口量也在大幅缩减。“因为不知道将会被征多少税率,国外进口商以及公司本身都不敢轻易下单。”公司总经理马越波多少有些无奈。
订单的减少带来的最直接结果是产能的闲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华翔就出现了部分设备的闲置。
3月18日,传来消息,欧盟裁决中国化纤布存在倾销行为,对涉案企业征收20%至85.3%不等的税率。对华翔的反倾销税率是26%。
这样的一个税率成为了华翔转型的驱动力。“公司将把化纤布的产量减少到最小,无论如何,必须让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马越波开始酝酿公司部分产能转产。
马越波的想法很简单,一旦产能闲置,公司的亏损将随之而来;在劳动力、电力成本攀升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全力运转。
绍兴的化纤企业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绍兴最具优势的化纤产业遭遇了危机,也就意味着整个纺织业在遭遇危机———毕竟,化纤的产量占据了纺织品总量的70%。
绍兴市经贸委办公室主任金大为直面这种尴尬:在绍兴纺织品产业链的发展中,两头小(原料和服装),中间大(面料),中间段面料的盲目生产正在造成产能和资源的浪费。
以印染为例,粗略估算,绍兴的印染加工能力已经达到每年150亿米的能力。而事实上,由于增量过快,市场容量和生产能力严重失衡,结果是部分印染企业开工不足,实际的印染加工量仅为50亿至60亿米。
“绍兴的纺织传统成就了纺织行业的兴旺,而恰恰又是这种传统在局限着绍兴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空间。”陈恩从事了20余年纺织业工作,见证了绍兴纺织业的发展,“绍兴企业老板习惯了传统的稳定,冒风险的劲头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