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发展战略
一、前言
纺织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这个产业部门在生产技术上包括了纤维制造业、纺织业、染整业、服装业等各个行业。它们既互相独立,又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长,价值链复杂且宽的大产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纺织业的内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纺纱织布”向“现代纺织业”的模式转移,具体表现为:
(1)纺织生产方式的变化:从手工操作到机制到机电一体化的变化。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使其进入了“现代信息纺织业”的新时代。
(2)纺织原料的变化:从天然纤维向“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的二元结构发展。使纺织业摆脱了完全依赖天然纤维,受自然气候、地域限制的弱点。
(3)纺织产品应用领域的变化:从单纯的生活消费扩展到生产消费,形成了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足鼎立”的消费格局。
纺织工业是广东省的传统支柱产业,经过一个世纪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发展,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已踏入国际市场,成为我省最大的净创汇产业之一。1999年,我省纺织服装工业的总产值为1175.3亿元,其中纺织品和服装的产值所占份额分别为51.5%和48.5%(见图1),同年我省纺织服装业出口创汇128.5美元(纺织品和服装所占份额分别为23.2%和76.8%,见图2),占全国同类产品的1/3,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1%,可见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省的纺织工业与全国一样,开始暴露出深层次的隐患,国有纺织企业从1993年起连续出现行业性亏损,逐步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形成总量过剩、债务重、富余人员多、社会负担重,以及产品的质量档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等缘故所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省纺织工业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向集约型增长和市场经济体系,从量的增长为主转向以质的提高为主,才能获得新发展。近年来,国有纺织企业实施了“压锭改造”的政策,压缩了落后棉纺锭,分流安置了富余人员,初步实现系统内国有纺织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21世纪,在步入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和中国面临加入WTO的今天,如何面对纺织工业的特点,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纺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是每一个纺织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加入WTO后,将使中国经济更快迈向国际化,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行列。为了适应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格局,研究纺织工业的技术发展战略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国际、国内以及广东省的纺织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纺织工业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发展战略和思路。
二、纺织服装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国际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8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明显增加了对纺织工业的投资,对纺织工业进行了广泛的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使纺织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科学技术在实现纺织产业内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纺织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普遍向自动化、连续化、电脑化的方向发展。当今在发达国家,无锭纺纱、无梭织布、化纤连续聚合直接纺丝、纺粘法直接成布等新技术已经在生产领域中普遍应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渗透到各类纺织装备中去,不仅使生产自动化和品质控制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非织造布技术的发展给纺织加工技术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它应用化学或机械的方法将纤维网加固直接成布,免除了传统繁琐的纺纱织布工艺,使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现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纺织工业中的深化和拓展成为国际纺织业发展的鲜明特点,服装用纺织品正向着功能化、卫生保健化方向发展,装饰用纺织品正向着系列化、配套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正向着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防腐蚀等高性能化方向发展,使纺织产业链中各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纤维制造业: 整体技术向高速化、差别化、超细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化学纤维在整个纤维产量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纤维单丝细度不断降低,合成纤维向着仿天然、超天然化发展,天然纤维则着力改善其抗蛀、防皱、防霉等性能。高新技术伴随着新产品的开发,以涤纶为代表的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已从最初的、以仿天然纤维为目的改变纤维的外观和手感,发展到目前超天然纤维性能的超仿真、超感性纤维。例如,日本东丽的Sillook Royal仿真丝纤维,日本钟纺的Belina超细纤维,日本东洋纺的Biosil抗菌纤维,日本三菱的Gripy芳香纤维,美国杜邦的Lycra弹力纤维,意大利的Meraklon高蓬松丙纶纤维,英国考陶尔的Tencel新型粘胶纤维,这些都是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新纤维品种。化学纤维近期发展的新技术,除了继续运用细旦和超细旦技术、多元差别化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外,引人注目的还有高技术复合纺丝,包括常规纺丝技术、超高速纺丝技术、高技术复合丝加工技术、新型纺丝混纤技术、各种渗混技术等。此外,还利用仿生技术来开发仿生纤维,生产生物降解型环保纤维;用遗传学技术改变麻性能,改变棉花颜色;用细菌培养技术生产生物纤维素纤维等。
(2)纺织染整业:用先进技术对传统的纺织染整设备进行改造或更新。将差别化纤维,新合纤、常规纤维与天然纤维,运用混合、交络、交捻等技术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和创新,获得种种差别化效果,如竹节丝、交络丝、包芯丝、多层丝、圈圈丝、螺旋丝、雪花丝等。利用提花、绣花、镂空、起绒、仿毛、仿麻、仿皮革、复合等各种织造技术,获得外观新颖的面料,或薄如蝉翼,或闪闪发光,或里面舒适保暖、外面防水透气,或一面是柔软的针织、另一面是逼真的仿皮。再利用先进的整理技术,如柔软整理、蓬松整理、起绉整理以及各种功能整理,赋予产品柔软、抗静电、阻燃、抗菌等性能。在生产上,对人们生活或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助剂将被淘汰(如偶氮染料、甲醛整理等),排污生产将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生产技术。
(3)服装制造业:21世纪服装潮流是追求高档、名牌,追求舒适、休闲、健康、功能、风格和艺术。服装制造业如今已进入品牌效益阶段,手段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信息收集、产品设计和销售。服装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越来越普及,美国服装业中,超过50%的企业配备服装CAD,欧洲超过70%,日本则超过80%。目前,服装CAD已朝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领域发展,许多著名品牌(如LECTRA)都拥有CIMS。CIMS包括了市场预测、产品设计、产品制造、生产管理及成品销售的全部活动,它不仅是物流、设备的集成,而且主要是信息的集成。CIMS可提高生产率30%~50%,缩短生产周期30%~60%,减少设计费用15%~30%,减少人工费用5%~20%,且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CIMS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一体,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和生产的发展方向。
2.国内发展水平和特点:
中国纺织业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棉纱、棉布、丝制品、化纤和服装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199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42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33%,占世界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的13%,已成为世界纺织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关注国际市场动向,推进技术进步,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促进了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我国纺织产品正向着成品化、高质量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化学纤维在纺织纤维使用中的比例已提高到43%,差别化和功能化纤维的比例也增加到16%~20%,无梭布和精梳纱比例也分别达到40%和25%。纺织品正向着中高档的方向迈进,而服装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占纺织出口总额的70%,国际竞争力系数高达93%,但50%左右是使用进口面料,因此,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扩大世界市场份额的瓶颈。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水平仍较落后。主要表现为:
(1)纺织原料品种单一,织物品种变化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一般产品多、高档名牌精品少;衣着用纺织品比重大(占3/4)、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比重少(只占1/4,而发达国家这三种用途的纺织品一般各占1/3。我国吨纤维制品外汇水平1998年为1.2万美元,而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平均为1.7万~2万美元,平均为发达国家的1/2,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
(2)用于纺纱、织造、印染等的加工设备技术落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据统计,棉纺能力的25%,毛纺能力的15%,印染能力的30%是属于需要淘汰的落后设备,而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的比例不足20%,由此制得的服装面料的外观质量差,纬斜缩水,色差、风格、手感及功能性等不符合服装生产的要求。
(3)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包括废水、废气和噪音。废水是行业的主要污染,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等,其中印染废水是重点污染源。废气则主要来自锅炉燃烧的尾气。噪音污染是纺织业的老问题。行业内采用梭织机的企业仍占大多数,目前棉纺厂大部分车间噪音大于90分贝,织造车间噪音达104分贝。
三、广东省纺织服装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分析
纺织服装业在广东省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在全国并不突出;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带的龙头,纺织服装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纺织服装业的原料—纤维工业看,广东省多个地市利用政策环境、地理位置及资金等优势,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全省引进棉纺锭占全国引进总量的1/3;化纤长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