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审计署(GAO)4月4日发布报告称,政府的特保申请程序存在缺陷,阻止美国纺织制造业充分利用中国加入世贸时与美国签署的纺织特保条款。
报告题目为美-中贸易:纺织特保程序应该改进。起因是国会要求其下属的调查机构审计署监视并报告美国政府相关机构对保证与中国的贸易自由而公平所做的工作,其中包括2004财年拨款立法情况报告。
在这份涉及面很宽的研究报告中,审计署在其中一部分篇幅对中国纺织特保条款进行了解释,对美国国内纺织和服装制造商提交特保行动申请前后的情况和结果做出总结,对美国政府机构批准特保的程序进行评估。该报告敦促改进执行程序。
中国纺织特保条款允许WTO成员国在2008年底之前对来自中国的到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实施详细的限额,虽然大多纺织品配额随着WTO纺织服装协议在1月1日的结束而被取消。根据加入世贸签署的协议,当WTO成员确定中国产品的进口数量扰乱国内市场,或对国内同类产品制造商,或直接竞争产品构成市场扰乱威胁时,成员国就有权与中国进行磋商或者实施配额限制。
根据尼克松总统的一项执行命令于1972年成立的机构间组的纺织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负责监督纺织贸易协议的执行情况。CITA的主席由美国商务部指派。其他成员来自劳工部、财政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
GAO调查员发现,CITA在发布申请中国纺织特保程序指导方面的行动迟缓。报告总结称,中国加入WTO大约17个月以及制造组织要求采取特保行动之后,CITA才公布程序指导。
GAO发现,发布的程序主要集中在市场实际破坏事件上,但却忽略了提供所谓的“基于威胁”而申请特保行动的清晰指导。在“基于威胁”事件中,制造商谋求以先发制人的方法预防未来的市场破坏。
据GAO报告,在2003和2004年,美国制造商提交5份特保申请,声称市场受到破坏。在其中的四个事件中,CITA发现中国进口已经扰乱市场,并实施了特保措施。
在2004年提交了12份基于威胁的申请。GAO报告,其中有9份申请预期市场将在纺织服装协议于1月1日结束之后受到破坏。其他三份申请要求将早期实施的特保措施延长。这些申请本应在2月份做出决定。但最终裁决被推迟,因为美国纺织服装进口商在2004年12月起诉CITA,声称CITA在受理这些申请时违背了自身的程序。
报告称:“国际贸易法庭命令CITA停止受理基于威胁提交的申请,暂停进一步的司法审查。无论结果如何,这种局面将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机会、并延长美国制造商减缓压力的时间。
GAO发现的其他程序缺陷是,CITA要求特保申请包括具体的市场份额和生产数据。但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值来说,美国政府几乎缺失一半的生产数据。美国制造商不得不自己搜集数据,对于许多美国制造商来说,繁琐和困难的程序为申请特保设置了另一个障碍。
作为研究结果,GAO报告向CITA提出两项建议:它敦促CITA澄清以威胁为基础的申请程序和增加所要求的生产数据的可取度。GAO听取CITA和商务部的意见,汇编机构成员的反馈信息。这些意见与报告全文将一起提交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