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年末美国对中国产针织布、睡袍、胸罩3种纺织品设限,今年年初秘鲁对中国多种纺织品采取过渡期纺织品保障措施,6月美国袜业协会国内制造商委员会等4家团体提出对原产于中国的袜类产品(sock)采取保障措施申请之后,最近,美国一些团体又计划对我国多类纺织产品提出申诉。
后配额时代“纺织品特保”摩擦将进入高峰期
“过渡期纺织品保障措施”即所谓的“纺织品特保措施”,是指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作组报告第242段,在2008年12月31日前,只要WTO成员证明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对其造成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威胁时,WTO成员就可在提起磋商之日起计的一年时间内以设定7.5%的数量增长上限的方式(羊毛产品为6%),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施加主动配额限制。我国纺织品一旦遭遇过渡期纺织品措施,不仅相关企业涉案产品的
出口业务将受到抑制,而且国外零售商或进口商也很有可能会从供货渠道的稳定和安全角度出发,取消其原本从中国进口的采购计划,所以纺织品特保具有较强的杀伤力。
外界普遍认为,2005年1月1日被动配额全部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将肯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无论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是依靠纺织品出口来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中国纺织品大量增加而可能对本国造成冲击,都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作出较为强烈的反应,而在众多的贸易救济措施中,过渡期纺织品保障措施由于其仅针对中国且实施程序相对简单、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在中短期内必将成为各国对付中国纺织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首选利器。
遭受“纺织品特保”是否决定于“量增价跌”
尽管“纺织品特保”摩擦高峰期已经到来,并且随着2005年1月1日的临近逐渐进入了高潮,然而究竟哪些产品在哪个时点会被国外采取“纺织品特保”措施却仍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普遍将中国纺织品遭遇纺织品特保措施归咎于“量增价跌”的出口态势,而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贸易救济措施监控预警系统所监控的6大类11个TC码共计110多种中国出口纺织品的数量增幅均已达到了两位数且价格跌势明显,难道这110多种产品在近期都会因“量增价跌”而遭遇纺织品特保措施吗?
在实施纺织品特保措施时,进口国必须首先证明来自中国的这种纺织品对进口国产生了市场扰乱。2003年美国CITA在认定中国三类纺织品造成“市场扰乱”时共提出了5条理由,这5条理由远远超出了数量和价格的范畴。所提理由特别凸显了中国纺织品对美国这三种纺织品市场产生的格局变化,如:中国输美涉案产品数量的相对增长速度,占美国该产品全部进口数量的比重变化,而这种相对变化其实反映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与美国国内产业以及其他供应国竞争力的强弱对比。不仅如此,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决定了其相关的行业协会是否有意愿和实力提出纺织品特保申请的重要因素。值得关注例子是,2003年中国箱包对美出口占美国该产品总进口金额的72%、进口数量的83%,而平均进口价格却下降了66%,从“市场扰乱”的基本条件而言似乎一定会被提起纺织品特保申请。然而由于美国国内箱包生产日渐萎缩,已基本上被迫退出了市场竞争,所以该产业提出纺织品特保申请的可能性和获得保护的机会很小。与此相反,2003年提出对华纺织品特保申请的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以及今年6月提出纺织品特保申请的美国袜业协会国内制造商委员会所代表的美国相关纺织业,则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据美方统计,尽管美国本国袜子产量已从2001年的2.07亿打降至2003年的1.66亿打,但其依然占有美国市场40%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