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已经来了,但发达国家接二连三发布的经济数据让明媚的春光也暗淡了不少。首先给人们心头投下阴影的是欧盟的经济数据:德国4月份商业信心指数下降到19个月来最低,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8个月来首次下降;法国4月制造业信心指数下滑至18个月来最低点;英国企业订单数目下跌到2003年11月以来最低点;调查显示,意大利4月商业信心指数可能下滑到近两年来最低点;比利时和荷兰的信心指数同样疲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将欧元区经济2005年增长预测从2.2%下调至1.6%。
日本的经济数据同样令人难以鼓舞。截至2005年3月,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7年下降,令此前曾经发出乐观估计的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颇为尴尬;由于出口需求不旺,日本3月份工业生产继2月份环比下降2.3%后,再次环比下降0.3%。这一结果增加了人们对于日本经济能否保持增长的担忧。
经济走势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的美国也出现了颓势,3月份耐用品订货下降2.8%,为连续第3个月下降,也是2002年9月以来的最大降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耐用品订货下降可能表明美国经济进入了降温期。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经济降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将加剧。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减速,油价飚升难辞其咎。面对各国要求提高油气产量以平抑价格的压力,为了给王储阿卜杜拉与布什的会晤创造良好气氛,欧佩克的支柱沙特阿拉伯不得不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仅明确表示放弃欧佩克为其制定的产量上限,愿意在该国目前日产能1100万桶的范围内尽其所能向客户出售原油,而且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能源开发投资规模翻番至500亿美元。
油价高涨改变了产油国政府与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谈判能力对比,从尼日利亚到委内瑞拉,一些产油国政府要么已经收紧了石油开采政策,要么正在讨论类似的新政策。印尼似乎是唯一反其道而行之的发展中石油输出国,不但没有收紧石油开采政策,反而在4月26日宣布向境内8家石油公司颁布新的优惠政策,希望藉此提高石油产量,弥合其获得的欧佩克日产原油配额(143万桶)和实际日产量(96.12万桶)之间的差距。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6座油田也在受惠者行列。看来,赴海外开发资源,要想从东道国政府手里获得良好的政策条件,时机和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从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刮起的寒风已经吹到了羊城。虽然美国、欧盟目前还处于调查阶段,正式的限制措施尚未出台,但在刚刚结束的后配额时代第一届广交会上,袜子、胸衣、针织衬衫等敏感商品成交额仅增长5%左右,增幅远低于往届平均水平,且来自东盟、中东、南美的纺织服装客商较多,美欧客商明显减少,欧美大采购商要么只把重要大单交给在海外有工厂的国内参展商,要么将部分订单转移到土耳其、越南等不受限制的国家。
美国、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如临大敌的做法对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构成了损害,终于让世贸组织也难以旁观了,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公开声明,纺织品配额制取消才几个月,其最终影响目前尚不明了,各国政府在采取保护措施前至少应该等待一年时间。中国纺织品生产商不应因其大量投资纺织业而受到惩罚,因为中国以外的生产商早就应该为此做好准备了。事情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他们事先不做准备,现在却开始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