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内棉花现货行情继续低幅报涨,新棉陆续上市;纺织市场“上热下冷”,持币待新棉的心态没有没有多大改观,其中受高等级陈棉短暂“缺口”而新棉又难成“气候”的情况下,各等级陈棉均有近200元/吨的上扬(从九月上旬以来,棉花涨幅在500元/吨左右),在部分企业棉花库存几近告空的情况下,回潮低、杂质少、等级陈棉还是相对受欢迎,而新棉由于上市量小、水分大等原因,成交量并不大。
从上周三以后,山东武城、德州,江苏南通,河北沧州等部分地区籽棉收购价开始出现小幅回落,幅度一般在0.05—0.15元/斤,但天津武清、安徽安庆等地籽棉的价格却接连上涨,天津竟然出现了2.90元/斤的目前最高收购价,棉农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湖北武穴、江苏盐城等地2.48—2.52元/斤最高2.60元/斤的收购价,棉农售棉积极性很高,个别棉花加工厂又有几百万斤籽棉入库;可河北衡水、辛集、廊坊,山东部分产棉区以及河南南阳、新乡等地尽管籽棉的收购价已涨到2.60元/斤以上,可棉农家里堆积着几百斤,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籽棉仍不肯卖,仍很惜售。籽棉在国内大部分产棉区已开始大面积采摘,但个体棉贩、轧花厂不敢收,棉农不肯卖的趋势愈发明显。而大部分纺织企业根据今年的棉花形势和纺织品出口形势认为可接受上限在2.30—2.40元/斤,超过2.50元/斤风险过大,宁可减产、停机也不收购籽棉加工。
据江浙地区一些纺织厂反映,进入九月中、下旬,内销订单呈现小幅度的反弹回升,带动布厂对中、低档普梳棉纱(21S、32S、40S)的需求量上升,而下游服装厂对府绸、防羽布、粗斜纹的采购量也小幅递增,但价格呈稳中略有下行。而外单的到来量明显低于各纺企的预期,而且以半个月或二十天以内、多颜色、多批次为主。由于外商、贸易公司按国际棉花、纱线价格来制订坯布、面料价格(当前国内外棉价又达到1000元/吨以上),国内织造企业利润被压得非常低,基本处在微利或保本的边缘,精打细算过苦日子的局面难以改变,笔者担心,此时原料、纱价上扬可能“拔苗助长”,给纺织厂接单泼上一盆“凉水”。据悉,个别地区布厂经过一个多月的降价抛货,库存已有一定的下降,产销形势也相对有所转好。国内大部分棉花企业、纺织企业的借贷难度仍比较大,资金仍是一个短期无法突破的瓶颈,一些轧花通过借社会高利贷、集资等方式凑了一点钱,先小打小闹的收新棉,所以操作的方式必是“快进快出,见好就收”,但一不小心,籽棉价格却被其逐渐炒热。
涤纶短纤行情上周前落后涨,主要是由于上游原料PTA试图高位企稳反弹和石油再次瞄准“12000元/吨”。本周一,涤纶短纤的江浙市场中心到厂价已上涨到115500—11700元/吨,但到市场上推销涤纱的厂家很多,说明棉纺厂都不看好涤纱后市,涤纶短纤盘稳止落的机会不大,况且贸易商感觉风险明显过高,若进货则可能性被卷入“亏损”的漩涡,棉价和替代品的价差将进一步拉开。粘胶短纤的出厂价上周则继续强劲反弹,目前中心出厂价已涨至16200元/吨(现款提货),个别厂家的无票价也回升至16000元/吨,吉化、潍坊的到厂价已涨到了16500—16600元/吨,短期内继续补涨的压力凸现。
一、上周国内轻纺行情简单回顾:新棉上市高于纺企预期 上压下顶后市不容乐观
1、国内棉纺市场:据本网对一些纺织厂进行调查,大部分企业的棉花库存在20天以内,邯郸、山东、河南的几家大型纺织厂原料储备在10天左右,近日已开始少量补充库存,带动陈棉、籽棉的价格高开高走。国内河北、山东、江苏的三级新棉到厂价基本都在12500—12800元/吨,二级新棉的成交价在13600—14000元/吨(到厂),基本同陈棉的价格接轨,但由于先期上市的新棉一般以三、四级为主,质量差、水份高、等级不清、可纺性不高,所以棉纺织企业对新棉的采购兴趣不高。棉纺织厂为给十一备货,对原料和纱的采购量可能有一个短暂的高峰期,但由于各厂进货量都不大(一般以半个月的消耗为主),再加上纺织企业难以贷到款或贷到的很少,所以“现买现用,单子一完原料就空”是主基调,由于调控力度没有大的放松,部分纺企只有抛掉纱、布库存才能有采购、运转资金。近日内外单尽管利润偏低,但单子数量相对较大,因此棉纺织厂为尽快消化掉高价的陈棉,尽早用上12000元/吨左右的新棉,只能忍痛接单,释放风险。
2、国内坯布市场:上周国内全棉布行情也呈现全盘企稳的行情,其中像全棉府绸、汗布、133*72斜纹等的成交量有所放大,个别厂家甚至上调了0.10—0.15元/米,但总体处于企稳阶段,但由于新棉、棉纱的后市不确定因素仍比较大,看涨和看跌的因素都有,本着“落袋为安”的原则,织布厂加快资金回笼的脚步一直没停,商家企稳的愿望虽好但缺乏足够的成交量支撑。据山东临沂、江苏南京、安徽某纺织企业反映,近一周来40*40 133*72斜纹、府绸的成交量明显放大,企业的前期库存基本“清仓而出”,萧、绍、广东地区的服装厂对0.10元/米左右的涨幅均表示可以接受。据本网对78家纺织企业调查,目前坯布库存达到一个月以上的达到56%,主要在江苏、山东等地,20天以上的占88%,只有12%的企业存货在20天以下。一些商家反映,现在大的单子很少,一万米、两万米的订单非常多,一天换好几个品种的情况比较常见。一些纺织厂反映,由于配额被贸易公司炒得“上了天”,想接出口单子很难,成本太高。
二、本周行情展望: 纺企难以形成集中采购高峰 棉企收购切勿“坑人害已” 十月中旬以前,由于棉农的惜售、棉纺织企业的观望、轧花厂资金短缺等因素,新棉的价格可能在12500—12800元/吨(329)间形成一个阶段性的强力支撑,十一长假期间,棉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到十月中、下旬,对棉价起决定作用的将由供需情况转变为棉纺织品内外销接单形势,特别是出口能否出现明显转好,如果延续当前的弱势行情,棉农一味惜售和轧花厂高价收籽棉的结果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下面的几个问题决定后市棉花、纱线的走向:
a、国际与国内棉价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已达到1500元/吨以上,而进口棉在净重、回潮、一次性供货量上的优势日渐凸现,如果从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和国际接轨的角度考虑,这样很不利于我国企业接单。近日,河南、湖北、安徽的一些纺织厂表示倾向于用进口棉。大量进口外棉使纺织品质量大幅下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丧失,国内棉商和纺织企业又将面临“水深火热”的考验。
b、新棉的产量短期内供大于求的形势难以该变。650万吨的说法遭到质疑和否定,630万甚至600万吨更贴近事实;2004/05年度纺纱用棉量不管是740万还是770万都不重要(有人估计用棉比例64%、有人62%还有人60%),因为这个数从几年前就没有哪能个部门统计准了,但十月中旬新棉批量上市后,供求形势彻底改变。近日河北一些地区气温偏低再加上阴雨,对产量和质量可能有一些影响。
c、收储量的不稳定,说明棉农、棉花企业、纺织厂的对峙局面全面形成,13100元/吨可能成为一个大的转折点,短期内棉农的销售和棉涉棉企业的收购都产生的支撑作用。业内认为,13000元/吨最终不可能成为新棉和陈棉接轨的价位,棉纺厂不会把 “炸药包”大量的放在自已的仓库里。棉花加工企业收购籽棉一定要谨慎,给棉农“抬轿”的同时把自已也推到“火坑”里。我的看法还是收储价13100元/吨订的并不低,棉农、棉商“该出手时就出手”。
d、国家宏观上对纺织业的调控并没有多大的放松,通过农发行或商业银行能贷到款的棉花企业、纺织厂少之又少,一些地区仍严格的执行“双归零”“旧贷不还、新贷不欠”的措施,这一点在江苏北部地区表现得很突出。部分棉花收购企业由于积压了些籽棉、新棉卖出又遇到阻力,纺织企业又要赊帐、打白条拿货,因此运转资金越来越少,只能边收边观望。
e、国内大部分棉纺织企业仍深受纱、布的库存困扰,资金部分被套牢,为了盘活企业,短期内抛出纱布是主要操作方式。虽然部分纺织企业从农行、商业银行贷到了少量的资金,但原料问题、职工工资、运转现金流等使企业疲于招架,纺织厂熬过棉价大幅下跌的亏损,还要经受大库存和高价新棉的考验。现在基本拿不出现金购棉和参与合作收购。
f、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也面临很大变数,因为10月1、2日两天世界贸易组织商品贸易委员将召开紧急会议,并充分考虑部分国家提出的将配额废除时间延长3年的要求。这一态度的巨大转变,说明各方心态已出现微妙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迫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制约而同意延长纺织品配额期限。即使配额如愿取消,但“莫须有”的设限、“特保”、反倾销、SA8000、绿色壁垒等等不利因素都让国内纺企疲于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