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吴江市召开的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上,田民裕理事长在其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把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提高全行业产品质量作为今年行业工作的重点,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会议决定将2004年作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质量促进年”。田理事长为什么如此强调行业产品质量问题?中国缝制设备产品的质量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中国缝制设备行业如何才能赶超世界先进行列,最终成为质量老大?这是缝制设备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尴尬的“世界第一”
这组数字或许让国人自豪: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处所作的《2003年度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中提供的数据,2003年,中国生产缝纫机1 650万台,其中:家用机1 100万台,工业机550万台,绣花机4万台。据业内有关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缝纫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其中,家用机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工业机约占全球产量的80%,绣花机占全球产量的70%以上。在产量上,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的缝制设备大国。
这组数字则让国人尴尬:2003年,作为“世界第一”的缝制设备大国,中国出口缝纫机1 302万台,进口缝纫机也是最多的一年,达到113万台,耗资42 976万美元,而出口也不过是59 677万美元。中国出口缝制设备产品的廉价和国外进口产品的高价之间的巨大差距让国人汗颜!从《2003年度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中所列举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可推算出:2003年,中国出口缝纫机平均每台价格仅为45.8美元,而进口缝纫机平均每台价格高达380.3美元,进口缝纫机价格是出口缝纫机价格的8.3倍。其中,出口绣花机平均每台价格为3 327美元,而进口绣花机平均每台价格为67 693美元,进口绣花机价格是出口绣花机价格的20.34倍;出口工业缝纫机平均每台价格为139.75美元,进口工业缝纫机平均每台价格为880.85美元,进口工业缝纫机价格是出口工业缝纫机价格的6.3倍。
导致缝制设备进出口产品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产设备的质量远不如进口设备的质量。目前中国出口缝制设备基本上是中低档的平缝机、包缝机,而进口的缝制设备,基本上是中高档的特种机、电脑控制机。更主要的问题是出口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很低。多年来中国缝制设备出口创汇总额不断提高,但主要是依靠出口数量的增加,尽管出口产品单价逐年提高,但其提高的幅度远远小于数量增长的幅度。中国缝制设备的品种和档次在总体上尚未实现质的转变。时至今日,在国际缝制设备市场上,中国产品尚未完全摆脱“地摊货”的形象……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田民裕理事长在七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指出:“当前,影响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突出的问题是产品质量。以前一些企业采用的产品低档低价的营销策略已经走到了尽头,它不仅因低价竞争降低了我国企业效益,而且使‘中国产品’声誉受损,严重遏制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
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缝制设备行业与世界同行相比,既有“三大”,又有“三差”。所谓“三大”:资源大、产品产量大、进出口贸易量大;所谓“三差”:质量差、品牌差、出口价格差。因为“三大”,我们成为缝制设备大国;因为“三差”,我们却不能成为缝制设备强国……缝制设备业之所以存在着这样的优势和劣势,追根究底,还是质量差直接导致品牌差,既无质量又无品牌的产品在出口时价格自然也差。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目前具有规模以上整机生产企业300余家,零部件生产企业800余家,其工业规模之大,在当今世界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与之匹敌。面对这样的世界“老大”,田民裕理事长说:“就整体而言,我们行业产品质的提高与量的增长极不同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企业产品的品牌还缺乏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力。行业发展速度与行业质量状况的不协调,不仅因产品质量低下、市场认知度不高而遏制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必将严重影响行业由大变强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田民裕理事长在评估当前中国缝制设备行业质量的基本状况时指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质量工作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企业对通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重视程度不够,体系贯彻执行不力。中国缝制机械协会326个会员企业中,只有近100个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仅占企业总数的30.67%,其中,中小型整机企业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认证的就更少,经销单位几乎没有一家通过认证。更大的问题在于,部分获证企业重认证轻贯彻,认证的目的仅是为了拿证,追求的是表面形式,舍弃了ISO9000标准的精髓,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机制。部分企业虽然有质量管理制度,但偏重质量检验,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做的不够,质量体系的贯彻需进一步深入、完善。
其次,企业计量、检测设备的配备,以及检验手段与方法的使用情况较为落后。除少数骨干大型企业如上工、标准、惠工三厂、飞跃、中捷、宝石等配备了部分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能按标准要求控制产品质量状况外,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没有能力或不重视计量检测机构的建设,所采用的质量检测设备陈旧,精度低,功能落后,难以完成高精密和复杂零件的检验工作,大大降低了产品入库质量标准和出厂检验质量水平,影响了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再则,企业的质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行业企业质量机构中有学历的专业人员比例很低,大部分企业的质管质检人员普遍是由工人中选拔出来的,素质相对偏低,缺乏对先进的检测设备、先进的检测知识和手段的掌握,又缺少正规的质量知识培训,企业整体的质量保证队伍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质量管理人员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除少数骨干企业外,不少企业的质量意识仍较薄弱,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缺乏严格质量管理。甚至有些企业的领导,只抓产品市场,不管生产现场,认为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赚了钱就是本事,牌子做砸了,换个牌子再做,质量管理严重失控,劣质产品四处投放,对行业整体质量状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多管齐下由大做强
在众多产品实现数量上世界第一的同时,中国缝制设备行业质量问题日益彰显。尤其是面对当前新一轮世界产业大转移所带来的行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必须花大精力来缓解、消除结构性矛盾,确实提高产品质量。基于此种认识,不少业内人士发出了共同的心声:2004年缝制设备行业经济工作的重点应当是质量和效益。否则,技术含量不高导致的低附加值、产品质量不高导致的低价位,将只能让我们“老大”徒伤悲!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上海缝制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雷杰于2002年撰文指出:中国缝制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事后检查型体系,这是中国缝制设备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雷杰认为要改变这种落后质量管理体系,缝制设备制造企业必须从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三个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改变主要采取测绘样机仿制生产的方式,注意进行理论计算、验证、分析,进行长时间多科目试验验证,把产品质量问题解决在开发过程中。在制造过程中,应当改变主要采取按图纸、标准对成品抽样检查以确认质量水平的方式,注意采取对首批成品进行严格的全数检验验证,测算成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工程能力指数,使产品质量问题解决在试生产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对产品工艺参数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和监测,使产品质量处在受控状态,以保持成品质量稳定的一致性。在销售过程中,应当建立用户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信息并进行质量信息记录、汇总、分析,然后反馈给生产企业的开发和制造部门以求改进。改变一个质量事后检查型系统,使产成品处于质量稳定状态。总之,要摈弃简单事后检查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过程的事前预防型质量管理体系,这是中国缝制设备产业的重大课题。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从前几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到近几年风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其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事前预防型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质量在开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都处在受控状态。
对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中国缝制设备行业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目前具有规模以上整机生产企业300余家。然而,这些“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不足6万台,其中大多数企业的平均规模还不到1万台。高速平缝机、包缝机等中低档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俯拾即是,生产领域的散乱差问题十分严重,致使部分缝制设备品种的社会库存量不断增长,缝制设备产品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自去年以来工业原材料持续大幅度涨价致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企业只有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过渡,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搞好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面向国际市场找好参照系,弄清楚缝制设备行业的国际标准是什么,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否则,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实际上与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协会应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对发达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的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指导行业实行标准化生产。
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缝制设备行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经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