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于10月27日~31日在四川省九寨沟召开,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棉花组织及全球25个主要产棉国家和用棉国家的近5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的国内外行业专家围绕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对棉花和棉纺织行业的影响及中国棉花及棉纺织业形势与展望,共同就如何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
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统计师GéraldEstur在题为《全球棉花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近期展望》的演讲中讲到,2003/04年度世界棉花种植面积将增加8%,但由于全球主要棉花种植地区天气条件欠佳,棉花平均单产预计将跌至622公斤/公顷。世界棉花供给(包括期初库存和当年产量)将会减少90万吨,达到六年来的最低点(2900万吨)。世界库存消费比估计将从42%降到37%,缩减至4年来的最低点(640万吨)。
GéraldEstur同时指出,尽管棉花需求已经连续增长四年,其市场份额却持续下降,这是因为作为竞争对手的纤维使用量增长更快。2002年全球非棉纤维的需求继续扩张,增幅达到了6%,是棉花需求增速的两倍,尤其是在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棉花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1的40.5%下降为2002年的39.7%,到2010年将下降为38%。
中国棉纺织协会副理事长朱兰芬谈到,随着中国入世,国内外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中国棉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发挥,棉制品出口已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改造、提升整体竞争力尚需时日,国内棉花市场还未真正开放,企业进口棉花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棉花期货市场尚未建立以及棉纺业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造成国内棉花资源供求关系紧张,另外,纺织出口的大环境发生了一些不利的转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美国“特保”半路杀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贸易磨擦日渐增多。
美国农业部农业展望局棉花展望委员会主席CarolSkel-ly在题为《中美两国棉花消费及棉纺织品贸易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近5年来,中美两国在棉花消费、贸易及棉纺方面的发展是影响世界棉花市场的主要因素,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估测,从1990年到2002年世界棉花消费量增加了约200万吨,而同期化纤消费的增加量则超过1200万吨,因此,世界纤维市场中棉纤维份额的下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山东魏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霞说,去年进口棉质量不佳的情况比较突出,不少国外棉商针对中国纺织企业用棉量增大的机会,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伟忠向与会国际棉商建议,加强信息沟通,与中国的棉花市场形成快捷、方便的物流链;提高加工质量,减少棉结和丝束,改进工艺和设备,保证交易中的公平、公正;尊重中国纺织企业的正当要求,包括质量和数量的索赔、售后服务、其他方面的咨询以及履行有关国家棉花组织的承诺等。
面对国内外频频出现的市场波动,如何进一步推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避免市场大起大落。艾仑宝棉花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陈涛在会上说到,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的互动效应已经形成,在众多因素中,棉价是所有参与棉花生产、经营及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焦点,而要掌握价格趋势的惟一途径是市场信息。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胡静林谈到,国家正逐步对棉花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取消了棉花销售补贴等流通环节的财政补贴政策;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对中国棉农直接补贴的机制和方式,有关部门正积极探索对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直接补贴制度,将原有的间接补贴调整为直接补贴;三是继续支持棉花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建设,积极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同时加快棉花企业改革步伐。(摘自《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