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发现:就整体而言,近期海门劳动力市场供给并不紧张,但局部已出现民工短缺现象,特别是家纺、服装行业普遍存在“两难”——招工难、留人难。一些企业老总说:“以前订单少工人吃不饱,现在订单多了工人吃不消!”地处长江口北岸的海门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与苏南、珠三角地区不可同日而语,怎么也出现了“民工荒”?
尽管海门人均GDP离苏南等地差距明显,但该市强大的建筑经济造就了一个“域外海门”,大量劳动力在外,加上家纺、缝纫机针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攀升。这造成了两个事实:一是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转移;二是民富水平较高,本地劳动力对劳动报酬的期望值较高。因此,部分企业的工资不仅难以吸引本地劳动力,而且难以吸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另外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为民工办理了社会保险,很多民工只有用脚投票,到外市另谋生计或干脆出国劳务。
用工环境也是投资环境。为此,海门市加强社会保险“依法征缴”,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劳动保障行政监管职能,整治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
“有情况”的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依赖低用工成本赢利。调查发现:在同等工资待遇下,本地和外地民工都愿意从事餐饮、保健等服务业,而不愿在纺织、服装等企业就业,嫌劳动“节奏快、时间长、环境差”。当越来越多的民工向企业说“不”时,企业无法逃避的是,如何在提高用工成本后寻找新的利润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工荒”反而是件好事:一是迫使企业规范用工行为,二是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和业务流程改造,三是迫使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质,四是迫使企业在其他方面加强成本控制,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对此,海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经在安徽阜阳、亳州,河南洛阳、周口以及陕西长武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入基地,对当地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后定向输入。但是,近年来在外地招工越来越难,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出的工资不高,外地民工在考虑交通、住宿等开支后还是放弃了;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大趋势,因此光靠劳务输入是“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
地方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出新的竞争力,即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海门市开出的“药方”有所启示,结合县级市实际,海门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不能一味追求高端,而应该循序渐进:从培育劳动和资本混合型产业做起,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促进充分就业;从加速具有行业优势企业的品牌化、集群化做起,形成多个国家级或省级的“单打冠军”;从打造一个适合人居、商务和创业的城市做起,为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引资和引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