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被纺织品出口配额束缚了35年之后,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纺织业终于可以公平地参与全球竞争了。然而,随着2005年1月1日的临近,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后配额时代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频频对我国纺织品进行设限,使纺织产业安全正在遭到严重的威胁。
不安全因素来自于哪里?
技术壁垒、反倾销、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
加入WTO后,我国纺织行业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参与了全球经济竞争。在此期间,我国纺织品出口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力。这说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规模、技术、质量、档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纺织行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或传统的优势领域上,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此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软肋所在。
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贸易壁垒运用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而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成为他们实施技术壁垒的对象。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针对对华特别保障措施进行了国内立法;欧盟宣布明年取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并称将建立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密切监控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9月美国对我纯棉纺织布发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国外对我纺织行业已发起反倾销调查51起,保障措施6起,特别保障措施4起,涉及美国、欧盟、印度、土耳其、南非、墨西哥和阿根廷等15个国家和地区。2002~2003年,秘鲁、印度、委内瑞拉、欧盟、南非、土耳其和乌克兰对我纺织品发起了9起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案件;美国对我针织布等3种纺织品出口实施了特别限制措施。今年,美国又对我出口袜子采取了设限措施,并受理了棉制裤子等10种产品的设限申请。
与此同时,部分进口纺织品量增价跌,对我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截至目前,我国已针对进口聚酯切片、涤纶短纤维、己内酰胺、锦纶长丝等产品发起了4起反倾销立案,除锦纶长丝正在调查外,其余3起均已做出肯定性终裁决定。
由此可见,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我们必须对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复杂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预警机制作用何在?
及早发现问题,尽快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就在纺织产业安全面临威胁、企业为此忧心忡忡的关键时刻,11月24日,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启动了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工程。这项工作的前提首先是要建立行业损害预警机制,即通过对重点、敏感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发布重要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发展的预警,为及时、有效地采取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在内的应对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实现产业保护工作的前置化。在此基础上,评估行业发展状况及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地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出应对预案。
据了解,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开展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惯常做法。自2001年以来,我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已会同有关行业协会,在汽车、钢铁、化肥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共编发了75期预警报告,为国务院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了信息。
如何实施预警机制?
主要通过对进出口产品的跟踪测试来完成
据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张勇介绍,此次纺织行业预警机制建立的重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要确定重点监测产品目录、监测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监测企业,并根据运行情况适时调整。第一批选择了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日本、印度等六个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研究和对标分析,同时挑选了我国对其出口的8类商品进行重点监测,并确定了主要生产这些产品的48家企业进行重点跟踪。
二是建立健全纺织行业产品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包括进出口指标、国内相关产业经营指标、国内外市场价格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四个部分。
三是探索纺织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的分析方法。目前采取的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部分主要是从出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对国内工业的影响等方面,运用数学模型,定量判定行业是否受到损害;定性部分主要是建立专家系统,根据监测产品的行业经营状况和对其产生影响的各层次因素,建立阶梯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各专家依据知识和经验,填写专家问卷,再根据专家问卷确定相关限值,计算各因素权重,通过逻辑运算,算出专家评估指数,从而判定行业是否受到损害。
四是确定适当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和方便传输,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专门开通了信息报送平台;同时,还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信息定制与发布平台,以确保企业能及时获得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动态信息,以及国外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期盼尽快建立预警机制
多数表示要把它纳入企业营销、生产分析会中
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成功建立起来后,不仅为企业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南,而且也为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进出口秩序,因而它也是目前广大纺织企业殷切期盼的。所以,多数企业都表示要支持并参与这项工作,要把它纳入企业营销、生产分析会中,使其制度化、经常化。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企业还存在一些疑虑:首先,此次所选择的检测产品在企业出口中占的比例不大。如因男女针织睡衣/浴袍而被重点检测的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都认为针织睡衣不是他们生产的重点,对其内外销形势都没有太大影响。对此,商务部相关人员的答复是,这几类重点检测产品是根据去年海关数据进行筛选的,从当时出口的状况看,预计可能会被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采取特保措施,企业将经营和出口的情况反映出来,有利于政府和协会做出正确的裁断和决策。检测的产品目录是动态的,具有前瞻性,目的是让企业提前做好准备,尽量避免发生贸易摩擦。
其次,关于数据的保密性。在“预警检测企业统计季报”中,如主营业务收入、产品的销量、利率、预计下一季度出口量的变化幅度及主要原因等,企业都不愿泄漏。为了消除他们的顾虑,负责建立预警机制的有关人员解释说,企业都是用代码登陆,而且加密,数据一旦被提交后,除了负责预警机制的专家,其他人无法提取。
针对企业反映的这些问题,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相关人员都给予了解答,使大家对纺织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表示,在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保驾护航下,对迎接今后的挑战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