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棉纺织行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1949年我国棉纺锭只有500万锭,自动棉织机6.7万台;棉田面积4100余万亩,棉花总产量44.45万吨,棉布产量28亿米,棉布人均分得量仅3.49米,衣着用布大部分依赖进口和手工纺织的土布。
经过几代纺织人的努力和付出,棉纺织行业不论是规模、产能、技术、产品、出口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3年棉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3800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5倍。棉纺织工业生产棉及棉混纺、化纤纱、布累计983.58万吨、374.64亿米,棉制纺织品出口贸易已达到107.81亿美元,棉、棉混纺纱及织物出口创汇60.86亿美元。棉纺织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举世瞩目。到2003年,棉纺织行业生产纱产量983万吨,国内消费占据94.87%,生产布374亿米,国内消费占到86.54%。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针织、化纤、家纺、产业用、衣着类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础。从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到满足人们的衣着需要,再到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棉纺织行业都功不可没,它始终是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行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带动下,棉纺织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更是快速提升,到2003年,棉纺织行业达到国际水平的棉纺织设备比重超过50%,清梳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及无梭织机的比重都有了明显提高,无卷化率达到43%,精梳纱比重提高到23.8%,无结纱的比重达到50%,无梭织机占有率提高到19%。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棉纺织产品质量的不断优化提供了保证,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与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20~30公斤纤维相比,我国人均年纤维消费量11公斤的数字为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面对未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心中的蓝图是: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预计棉纺织行业纱线产量将达到1400万~1500万吨,这个飞跃不是靠粗放型的发展,而是必须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名牌战略、信息化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发展道路。徐文英预测,进入后配额时代,棉纺织行业的原料将真正完全和市场接轨,原料采购的国际化将为棉纺织企业提供更加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棉纺织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