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一段时期棉花市场的大起大落后,许多纺织企业仍然是谈“棉”色变。新的棉花年度又开始了,纺织企业如何找到一种可以规避风险的妥善办法,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依靠仓单质押的做法可以保证纺织企业调控余缺,同时还能缓解资金的不足。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董事长、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建伟对新的棉花年度趋势做了展望。他称,去年的棉花市场大起大落,给棉花经营企业、纺织用棉企业及银行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宏观调控的影响;二是棉花供求信息失真;三是市场波动引起心理恐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分析表明,今年全国种植棉花8475万亩,预计产量可达到600多万吨。今年纺织企业的用棉量预计为730万吨左右。年度用棉缺口为130万吨,与上一年度相比,减少了100多万吨。预计今年的棉花价格将在每吨13000元左右波动。
据史建伟透露,今年棉花市场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资金紧张,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依靠创新经营来解决这一问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开创的仓单质押业务创造了新的信贷方式,为解决资金难做出了有益地探索。
来自银行系统的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仓单质押这一信贷方式前景广阔。不仅为交易市场的商品棉交易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更为交易商提供了较强的资金支持。仓单质押业务开展两年来,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合作银行已由最初的3家增加到现在的十多家,授信额度由最初的不足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0亿元以上,并逐步形成了从原来农发行一枝独秀到多家银行竞相参与的可喜局面。
作为棉花经营企业、纺织用棉企业的代表对此举也感触颇深。河北元泰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景凯认为,棉花企业也正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争取更多银行的大力支持。仓单质押这一信贷方式无疑是非常好的思路。作为河北最大的棉花供应商之一,河北元泰棉业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努力进取,力争在3年~5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产、供、销、存一体化的棉花经营集团。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总经理汤彰明指出,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与银行的对接会对棉花经营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