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因素促使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跃居全国首位
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今年1-8月,浙江省累计出口纺织服装12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8.9%,占同期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1/5强。并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总值已超越广东省,跃居全国首位。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国外先进设备的大量进口,直接提高了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的竞争力。设备的更新升级不仅会提高劳动效率,更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因此,技术改造投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浙江省对不同类型企业给予技术改造贴息,极大地推动了内外资企业的技术改造。据杭州海关统计,1998年,浙江省进口纺织机械及零件2.7亿美元,到了2003年,进口额则高达11.3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累计进口33.4亿美元。今年1-8月,浙江省纺织机械及零件进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累计进口8.1亿美元,增长9.5%,预计全年进口将超过12亿美元。目前,浙江省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喷水、剑杆织机3万余台。
二、产业链的向上延伸为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般来说,纺织服装的生产加工从最初的石油原料开始,要经过PX、PET、PTA、切片、涤纶丝、面料等环节的生产,最后到服装、床上用品等最终产品的生产。目前,浙江省纺织工业已从最初只生产加工终端产品,逐渐向上游原料生产转移。在化学纤维和面料生产环节,不仅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且在国际上也显示出较强的比较优势。1998年,浙江省进口化纤机织物1.4亿美元,出口2亿美元,到了2003年,进口2.3亿美元,出口则达到26.4亿美元,5年间进出口顺差增长了39.2倍。2000年,浙江省进口聚酯纤维3859万美元,出口则只有24.9万美元,到了2003年浙江省进口聚酯纤维3463万美元,出口则已经达到2465万美元,3年间进口下降了10.3%,出口则增长了98倍。浙江省面料、涤纶丝生产能力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不仅促进了服装的出口,而且改变了服装的贸易结构。出口服装的面料从国外进口转向国内采购,一般贸易出口服装的比重由1998年的78%上升到2003年的87.1%。向上游原料工业延伸,不仅可以减少产品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国外原料出口和价格波动的依赖,使得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后劲更足。
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的另一重要原因。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过高的问0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浙江绍兴纺织业已形成一个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从1998年至2003年,绍兴市纺织服装出口额从3.4亿美元增长到35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9倍多,年均增速59.4%,高于同期浙江省同类产品出口年均增速28.8个百分点。今年1-8月,绍兴市出口纺织服装30.5亿美元,增长47.4%,继续高于全省同类产品出口增速18.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绍兴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浙江省纺织服装出口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随着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我省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外反倾销大棒、绿色壁垒等等都将接踵而至。因此,关键需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从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及实施品牌战略入手,加大高性能、高功能和高文化品位并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高品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同时,面对全球纺织服装市场变化快、市场不断被细分及贸易摩擦增多的现状,要积极培养应对的能力,做好产业规划,并不断学习WTO规则,使企业不被贸易争端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