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朱光尧副教授
人物介绍:
朱光尧,现任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著有《上海服装结构设计》一书。
一年一度的CISMA即将开幕,这是缝制机械行业的盛会,也愈来愈引起服装行业的企业家和专家的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朱光尧,请他谈谈对本届展会的看法。朱教授说,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CISMA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关注。目前,CISMA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国内外买家采购缝制设备及面辅料的主要渠道,国内缝制设备及面辅料企业展示产品、技术、寻求出口的主要平台。此次展会将是中国缝纫行业再次展示企业形象,开展贸易活动,扩大信息交流,参与国际竞争的绝好机会。
朱教授表示,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展会,关注国内外新品,比如无油机,对产品质量,高档产品质量起关键作用;近两年出现的将电机装在机头的缝纫机,较传统缝纫机速度提高,同时达到了节电的目的。朱教授通常是和他的学生一道参观,“这实际上也是《服装机械原理》这门课程的一个实践环节,让学生对服装机械有更深入的认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培养他们对设备的兴趣。”
国产设备路在何方?
朱教授说,CISMA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将各方人士汇集在一起,展示自己最先进的技术,推销自我,这个服装缝制设备行业难得的盛会,也是国内缝制设备生产商的一次大好机会,了解、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朱教授给国产缝纫机的建议是:学习、运用国外技术,通过控股、合资,调研、融化国外技术,结合中国市场,生产质量好、价格适中的设备。兄弟标准是行业内合资最早的一家,中捷百福、上工杜克普、飞跃双星在这方面也都迈出了步伐。国外设备,比如杜克普,质量好但价格高,还不能被大多数服装企业所接受。因此国产设备市场潜力还很大。
“今后国产设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实现服装车间无人化生产,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比如吊挂系统的运用可以改善半制品在各工序间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使整个车间各条自动线合理沟通和衔接起来,形成自动控制生产,减少生产工人,实现‘无人化’生产。现在国内大型服装厂普遍应用诸如自动裁剪机、自动开袋机、自动拷边机等等自动化设备,已经实现半自动化生产。雅戈尔集团是一个典范,我们可以看到雅戈尔车间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服装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流水线。”
国内机电一体化缝纫机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已起步,但发展较慢。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专家认为,相对于机械式缝纫机而言,机电一体化缝纫机的优势在于:可以完成例如自动停针位、自动线迹技术、自动加固缝、等等机械式缝纫机无法完成的一些功能;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可以根据缝制过程中条件的变化,在检测和反馈后自动进行设定的缝制工作;可以在一台机电一体化缝纫机上完成若干台机械式缝纫机才能完成工作。例如工业曲折缝缝纫机,一般一台机械式曲折缝机只能完成一种花纹的缝纫,而一台电脑曲折缝机却可完成20种甚至更多花纹的缝纫;减少机械零部件的应用,由于采用了电脑控制,原来需要由机械机构实施控制的许多零部件可以省却不用,相应减少了机械加工内容。而这些省却的机械部件往往都是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费时、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的零件;操作省力,仅需掀压按钮或操旋踏板即可进行工作,甚至是全自动进行工作。
设备对服装生产加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服装品牌得以良好塑造的关键。同时保证服装质量,减少机器维修次数,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朱教授进一步表示,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有赶超国内外行业老大的势头。这是好事。民营企业应该抓紧研究新的东西,不创新就意味着生存的危机,被淘汰的危机。创新也要有前提:即灵活的机制和较大投入的科技力度。”
呼唤行业专业人才
设备具有更多的科技含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对设备的应用。我国一直缺乏缝纫机维修人才、科技人员和高级技师人才。大专院校并不开设这类专业学科,社会上也没有此类培训。记者在采访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工程师蔡仁志时得知,该中心有服装面料、设计、结构、工艺方面的培训和职称,但却没有开设与服装唇齿相依的有关缝制设备的课程。他说,现在服装厂的设计师、打板师都人员充足,唯独缺乏缝纫设备维修工,这也是服装厂的尴尬所在。
国外强势缝制企业都在盯着中国巨大市场份额这块美味大蛋糕,加紧战略规划,而国内研究滞后,体现在投资少、人力资源跟不上。不仅是民营企业,就是国有大企业也严重缺乏具备现代创新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确实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朱教授举例说,我国60年代就开始研究圆头锁眼机,几十年过去了,也没有大的进展,导致服装厂选择这类设备时无一例外采用进口。这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像自动开袋机、吊挂系统、裁床等设备也亟需加大研发力度。再如机电一体化缝纫机,由于其技术含量高,控制系统复杂,因此研制开发投入较大,相对价格较高,成批生产还有赖于社会电子工业的配合和提供合适的元器件,此外行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人才缺乏,既熟悉缝纫机技术又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些都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缝纫机带来了不利因素。
对此,朱教授的建议是,专业缝制设备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投入,才能有高的产出。我们的缝制机械行业和协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采取招聘大学生,培训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引进国际专业人才等办法弥补企业专业人才的不足;或者实行产、学、研结合和联合社会上有实力的单位共同研制或配套。有必要由行业出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连手,适当引进外国专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缝制机械技术开发中心。采取委托方法,分别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以早日求得科研突破。一些大专院校,应当开设一些缝制机械有关的高等专业课目,并采取专培、代培等方法为企业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各大型骨干企业,也应当主动加大科技投入,吸纳机电一体化(机械与电脑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建立相应的科研部门,负责本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
朱教授最后表示,设备代理商是连接上下游行业的关键力量,他们应该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但要懂机器,还应该了解服装工艺流程,以期能更好地为两个行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