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1月1日起,发达国家将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这意味着纺织品可以自由地出入任何国家,纺织品贸易竞争自由化即将到来。作为纺织大省的浙江将不可避免地被推上"风口浪尖"。
近几年,浙江纺织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浙江省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面对国际上诸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以及最近几天美国纺织品协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多项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申请,这些都对中国乃至浙江的纺织业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发达国家将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这意味着纺织品可以自由地出入任何国家,纺织品贸易竞争自由化即将到来。作为纺织大省的浙江将不可避免地被推上"风口浪尖"。
机遇还是挑战?
是机遇还是挑战?至少从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现阶段来看,两者同时并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浙江又是一个纺织大省。加入世贸组织几年来,浙江省纺织业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好处,对一些企业来说,很好地激发了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继而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以及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随着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浙江省纺织业在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方面如鱼得水。而纺织品贸易由原来的双边框架转向多边贸易,纺织品出口的市场环境大大改善,最令企业感到欣喜的是受到了多种纺织纤维品协定的保护,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公平的竞争地位。
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为浙江省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需求环境。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浙江省人均 GDP连续几年居于全国前列,居民衣着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城市化推进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对装饰用纺织品需求增加。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特种合成纤维和防止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推动纺织业由传统消费领域向生产资料领域拓展,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土木建筑、生物医药等领域,极大地扩充了纺织业的应用领域和社会需求总量……
但事实上对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说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此过上"好日子",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较大,浙江省的化纤产品出口目前比重比较大,产品主要出口非洲和中东地区,但化纤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工艺技术落后,原料成本偏高,在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面对国际上价格低、质量好的进口产品,我国化纤企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印染企业也不太乐观,由于纺织面料进口关税的降低,中高档面料一般贸易进口有了一定增长,再加上浙江省有些印染企业"与时俱进"的步伐实在太慢,生产工艺仍然在吃老本。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由于化纤产品价格低廉,在国内外一些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市场,一些企业仍旧"孜孜不倦" ,对他们来说能赚到钱就行,"杞人忧天"的事政府会去做。从事中高档面料生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在印染企业,很多还是仅凭工人的经验配置颜料,面对这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往往忽视技术的应用,生产出来的面料经不起国际上相关标准的检验,只能归入到差等面料行列,频频在"绿色壁垒"碰壁。今年上半年,有一个意大利采购团来绍兴采购,结果是空手而归,原因是当地企业提供的纺织品全部不符合他们的标准,面料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超标。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将给浙江省纺织品进入欧美市场带来一个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
试与天比高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中所占比重有逐年下降之势,2004年一季度末,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重较2003年末又下降了1.7个百分点。尽管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仍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今年一季度,在全国货物贸易总体逆差的情况下,纺织品服装顺差仍保持29%的增长,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3年纺织行业累计出口64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6%,占全国商品出口的18.41%,2004年1-5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342.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 .32%,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6.49%。
浙江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纺织业得到迅猛发展。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到2001年,浙江省纺织业拥有法人单位12423家,从业人数95.48万人,实收资本356.5 4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319.93亿元。除单位数列制造业第三位外,其余指标均位居制造业首位。纺织业已成为浙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其中,非国有经济相当活跃,国有经济占份额有限。从2001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浙江纺织企业中,国有经济单位数、从业人数、实收资本、全年营业收入分别占1.5%、7.2%、11.4%、6.4%;非国有经济分别占98.5%、92.8%、88.6%、93.6%。在非国有经济中,私营经济占的比重最大,企业数、从业人数分别占非国有经济的71.6%、50.4%;其次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企业数、从业人数分别占7.4%和18.3% 。
目前,棉纺、丝绢、针织是构成浙江纺织的三大支柱产业。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成为浙江纺织业重要生产基地。 2001年,这四个地区纺织业企业总数达8297家,从业人数73.16万人,分别占全省的66.8%和76.6%。而绍兴作为浙江纺织的代表,自古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目前,绍兴的纺织业已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轻纺基地之一。到2003年底,绍兴市共有纺织单位5.6万家,从业人员59.2万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906亿元、利润44.5亿元,分别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和12%。
在中国轻纺城,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板车上装满布匹和服装的拉车工几乎都是小跑步,把客户的货拉到指定地点;轻纺城内的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柜台前排满了手中拿满货款单的长队;店铺老板们根本无暇顾及记者的到来,他们手中的笔和计算器是不能缺少的,很快一笔单子又做成了……
绍兴县能力不可小视。绍兴县经贸局行管科王永铭科长告诉记者,纺织作为绍兴县的主导产业,2003年实现总产值647.5亿元,销售628.9亿元,自营出口22.3亿美元,分别占全县总量的73.3%,73.0%,94.2 %。到2003年底,全县拥有各类纺织企业4625家,中国轻纺城成交额达246亿元,同比增长8.8%。
绍兴纺织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是产业链比较完整。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印染、服装服饰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其次,绍兴的纺织业分布块状特色鲜明。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产品为主,上虞以棉纺织和印染染料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诸暨以袜子、衬衫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机为主。6个县(市、区)的纺织工业在全省都占据重要一席,全市已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4个全国第一。同时,绍兴还拥有健全的专业市场。纺织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综合功能强,中国轻纺城就是一个代表,其影响力早已响彻国内外。同时以专业币场网络为依托,形成了大区域范围的产业集群。正是这些市场,把绍兴的纺织产业链不断拉长做大;也正是这些市场,把绍兴的纺织产品与国内外需求连结起来,形成了巨大商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绍兴在化纤、织造、印染、服装、染料、纺机等各个行业都形成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化纤行业,远东、赐富、浙化联等企业年销售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在织造行业,纵横、南方、越隆等企业的年销售规模超过了10亿元;在印染行业,亚太、永通年销售规模达到了30亿元以上;在服装行业,恒柏、步森等企业年销售规模都在亿元以上,其品牌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染料行业,龙盛集团、闰土集团年销售规模在10-15亿元之间;在纺机行业,精工、泰坦、日发等企业均为国内纺机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
问题与对策
浙江纺织业发展的优势显而易见。但绍兴县经贸局行管科王科长并没有觉得因此而高枕无忧,相反,他从自己的角度认为纺织业的发展形势不太好。原因是浙江的纺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浙江省两千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小型企业占了9 0%。纺织行业利润较薄,加上其成本高,能耗又高,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以后,首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使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出口积极性受到影响。出口退税率全县平均下调2.3个百分点,按出口超基16.1亿美元(去年23.6×25%=2 9.6-前四年平均值13.5=16.1亿美元)计算,少退税即间接增加企业成本3.2亿元(16.1亿美元*0.0 23=3703万美元,约3.2亿元人民币),如果按23亿米布分摊,每米布增加成本0.13元左右。加上金融信贷形式趋紧,今年一季度,全县7大银行新增贷款与去年相比,有4大银行(农行、建行、工行、中行)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
绍兴县发展计划局国民经济综合科王国校科长告诉记者,目前浙江的纺织业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拥有大量先进设备却缺乏技术工人。他说,在绍兴的纺织行业并不缺乏好设备,企业花费巨资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的维修保养技术却很薄弱,无法让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设备。这样直接导致产品水平的下降,出现好设备次产品的笑话;二是固定资产投入大和产品技改少的矛盾。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往往占了整个投入资本的 2/3,而真正重视技改方面投入的并不多,这样导致产能相对过剩。由于国内外需求存在不同层次,因此,企业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不怕没市场,就不怕赚不到钱,花巨资投入技改多累啊。在记者走访的一些企业中,也证实了以上两点矛盾。
面对国际上诸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的麻烦,加上世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