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点省份辽宁省、山东省与河北省,近年来在服装制造业领域发展越来越快:
服装业作为辽宁大连市的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具有加工制作方面的雄厚实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大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连服装业的龙头企业牵头,制定了服装纺织贸易中心的总体规划,计划用5年至10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服装及面辅料、设备展示的贸易集约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国内外20多个团队、近百家知名服装、面辅料、服装机械等企业的产品正准备进入展示厅。除了各类服装、面辅料、设备展示外,贸易中心还设有服装人才教育、流行趋势、电子商务、服装传媒、国际协会驻地、服装佩饰等展区。预计经过3年的运营发展期后,每年可在现场及网上实现10亿元以上的交易额,并通过中外合作,打造出一批名牌服装企业。
山东省政府日前确定,山东半岛的纺织服装产业群将重点发展西服、衬衫、时装、针织内外衣、休闲运动装。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培育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以名优服装为龙头,加快对棉纺、毛纺及印染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服装面料、辅料档次,带动服装行业全面发展。2004年4月份,山东省纺织服装业的9大行业全部赢利,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潍坊以4.68亿元高居17市之首。 纺织服装业9大行业中,棉纺织业盈利最多,当月盈利10亿元;其次是服装业,盈利4.5亿元。盈利的增长得益于产销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业投资也增长了100%,紧随机械业之后,居全省工业第二位。
河北省服装业今年的形式是在逐步克服产销瓶颈的过程中获得增长。据河北省服装协会的调查,今年以来全省服装出口,企业订单数量大增,从4月份开始,全省3千多家外贸服装企业的生产开始进入“饱和状态”,上半年河北服装出口交货值比去年同期“劲”增50%。今年以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继闹起了民工荒,当地劳动力价格正在上涨,当地许多外商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外商订单转移到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北方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来,河北服装业依靠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强大的加工能力这两大优势,成为这次产业梯次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如何保持这一相对优势并逐步创建品牌成为河北省出口服装企业进行深层次研究的一大课题。
2.北京成为北方缝制设备的中心市场,将成为服装界推广和批发的中心: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中心和销售市场的地位日益巩固,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经济交往的中心,具有发展服装产业的独特优势。北京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缝制机械企业精神和创新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与海内外加强创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北京市经委于2003年8月8日出台了旨在将北京建设成国际服装名城,推动北京服装产业发展思路,为北京服装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包括:六个服装产业园区;国际时装中心;服装精品街;创3个以上国际品牌,形成10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服装企业集团。这意味着北京将服装制造业的发展作为重点的发展项目,为北京成为北方缝制设备中心市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北京大红门地区摸爬滚打10多年的经销商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如何整合原有的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源与资金流,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3.北京国际缝制设备与辅料展览会将加速服装产业链的形成:
2005北京国际缝制设备与辅料展将与服博会同期同城举行,此举的目标旨在整合北方服装制造业的市场资源,促进行业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作为北方的龙头,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服装制造市场一年比一年好地向前发展着,市场的规模在逐渐地扩大,这就要求在资金、设计、生产、管理、客户、人力与技术等环节上建立网络,加强组织,形成比较科学的经营模式和相对稳定的市场关系来应对竞争环境下的挑战和捕捉不断变化的商机。
我们看到,一批经营较好的个体业主成长为现代公司制的民营贸易企业。我们希望与服博会同期举行的设备展作为服装制造产业链上的技术环节,能够与设计和生产环节很好地磨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借用展会开放式的营销形象,在服装界的盛会期间,充分地接触客户资源,互通有无,有效地推进业界资源的整合,实现营销环节的优化,建立和形成初步的市场网络,达到大企业做更大,中小企业做更好的目标。我们相信BISMA(北京国际缝制设备与辅料展)和 正在筹建中的北京国际缝制设备城将加速这一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