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上午,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副省长史济春在“关于我省发展开放型经济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已成为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表明,今年1~10月,全省进出口完成51.16亿美元,同比增长36.13%。其中出口32.21亿美元,增长37.0%,出口额比1997年前移5位,居全国第12位。预计今年全年进出口额将突破60亿美元。
吸收外商投资领域扩大。目前,我省外商投资领域已发展到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2003年,全省外商投资于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2.38%、72.67%、24.95%。尤其是制造业是我省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世界著名的零售商纷纷进驻河南,易初莲花已经开业,家乐福正在建设,沃尔玛、麦德龙已经开始选址。统计表明,2003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4家,增长11.72%;实际利用外资6.97亿美元,增长38.32%。今年1~10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9家,增长37.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亿美元,增长55.25%。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如新飞电器、漯河双汇、郑州日产、中法供水、猛狮客车、许继日立、平高东芝等大中型骨干企业,成为我省工业企业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对我省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加速了国内外市场的融合,促进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为加快我省外派劳务的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外派劳务合作的意见》,首批确定了新县等7个外派劳务基地县,同时着手筹建护士、高级厨师、海员等专业外派劳务基地,有针对性地培训高技术劳务,增强劳务发展的后劲。据了解,2003年,全省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为3.4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3亿美元,外派劳务3208人次。今年1~10月,全省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4.06亿美元,同比增长55.5%;完成营业额2.19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外派劳务4320人次,同比增长56.6%。目前我省已在7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业务。1998~2003年,在境外投资办厂2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994万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7.49亿美元,大于改革开放前20年的总和。
史济春说,外经贸作为融入国际经济的主渠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和重要,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今年1~9月,我省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税收30.16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9.95%,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7亿元。对外贸易占全省GDP的比重1998年为3.86%,2001年为4.10%,2003年为5.6%,今年前三季度为5.8%。我省每年有1000多种产品销售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300多亿元的工农业产品通过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了改革,促进了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在肯定我省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史济春也指出,我省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我省海外知名度较低,让世界了解开放、真实的河南不够;经济外向度低,2003年我省外贸依存度为5.6%,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我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外资总额的1.3%,低于我省GDP占全国GDP(6%)的比重;对外开放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市)没有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出口结汇核销等办事服务机构。
针对下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作思路,史济春指出,要继续拓宽对外对内开放的视野,形成“省外即外”的共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和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快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建立省际合作机制,以豫沪、豫粤合作为重点,吸引上海、广东知名品牌与我省企业合作,提高我省相关产业的档次。以新疆为重点,不断开拓西北市场,扩大我省在西部的影响。另外还要解决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出口企业做好产品国际安全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环保认证,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农产品、食品、出口企业的对外注册。充分发挥郑州出口加工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谋求开放型经济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