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是潜力巨大,怎说是夕阳产业?分明是商机无限,怎说无发展空间? ——中国服装协会高级顾问王曾敬 11月17日在武汉市举行的“入世与纺织服装经济”高峰论坛会议上,中国服装协会高级顾问、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王曾敬的一番演讲,充满睿智和辨证法,让在场的400多位听众眼界大开。
一台21英寸的彩电降到千元以下,一套西装卖到1500元以上,你能说纺织服装业是夕阳产业?
王曾敬说,对纺织业如何定位,事涉发展大局和入世后如何应对竞争的问题。上世纪末,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地位之争,客观地摆上了台面。高技术产业一时咄咄逼人,而同期的纺织业陷入困境。不少地方把纺织业列为夕阳产业,沦落到要退出的地步。搞纺织服装的人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如高技术产业那么风光,不受金融业的青睐。
纺织业到底应该摆在一个什么位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速度年均递增17%,对外出口跃居世界排名第一,销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3%,提供了11%的财政收入,12%的就业岗位。如今一台21英寸的彩电已降到1000元以下,而一套西装可卖到1500元以上,两者的成本显而易见,比比看,谁赚的钱多?
显然,传统产业并不是弱势产业、夕阳产业,至少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前面加上“优势”两个字,或者叫都市型产业。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是这么定位的。既重视高技术产业,也不轻视传统产业。
王曾敬指出,尽管对纺织业认识不一,但仍有一些地方很看重它,目前全国有9个省市将纺织服装业定为支柱产业。浙江本是“不毛之地”和“不棉之地”,但服装行业发展极为迅猛,年产服装达12亿件,成为全国第二大服装产销省。各类服装贸易批发市场建得好,是浙江服装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人均毛巾1.7条,上班下班同一着装,你能说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过剩吗?
王曾敬说,现在总有人说纺织服装业过剩,供大于求,而我认为恰恰相反,是供不应求。所谓“供大于求”,是我们在引导消费、开拓市场上缺少办法。
以毛巾为例,老说中国的毛巾多了,多什么,人均只有1.7条,离发达国家人均2至3条的标准还有差距。造毛巾的人不光是生产毛巾,还要把消费知识告诉大家,不能一条毛巾用破为止,用长了会生螨虫,发硬伤皮肤,更不能一巾多用,多人共用,客主并用。做毛巾的要学卖水的。过去用上自来水就认为不错了,谁能想到现在变出这么多花样: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太空水,不少人家里都摆上饮水机,水都卖得比牛奶贵了!硬是给弄出了个饮用水产业。
再说服装,目前世界上有37种品类,而我们只能做其中的8类,还有29种我们不会做,或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市场上是正装多,休闲装少;少女装多,盛年装少;校服中是运动装多,花样少。运动装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占领,国产品牌只有一个“李宁”。而大多数消费者,上班下班则穿着同一件衣服。这种情况你能说过剩吗?
同样是国内市场,国外厂家来看,到处是商机,到处是空白;而在我们厂家的眼里却是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空间,我们只对那种“排队抢购”的事看得见。这说明我们对市场细分得还不够,缺乏错位竞争意识。日本的“华歌尔”内衣进中国市场,调查了两万个中国女性身材,设计出适合中国女性身材的款式,一下子打开了市场。要想打开市场,不下大气力不行。
若干年后,中国纺织业为什么不能和法国的葡萄酒、意大利的皮鞋相媲美?
在王曾敬看来,入世后,中国纺织业的机遇大于挑战。入世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将彻底摆脱配额限制。但他认为这不是最大的机遇。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500亿元中,真正受被动配额限制的只有80多亿元。最大的机遇是,我们要把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他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把纺织业建成国家标志性产业和世界级的产业,若干年后,提起中国纺织业,就像提起法国的葡萄酒、意大利的皮鞋、德国的精密制造业、美国的汽车业一样。因为我们有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是很充分的。
但更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我们纺织业的市场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太低,消费观念陈旧。棉花、化纤的进口还有限制,国内棉花市场刚刚放开。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进口国,但进口权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男装企业难过40亿元,女装难过亿元,而国外的服装企业动辄数十亿美元。中国的羽绒服是最好的,但中国人不爱穿羽绒服。□姜月波杨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