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理事单位、各位代表:
我受二届二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2002年工作报告,请各位理事审议。
一、 中国棉纺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2年,纺织工业抓住国际经济好转和加入WTO后的大好时机,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纺织经济运行出现良好态势,2002年全国纺织工业主要三项经济指标: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棉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2008亿元, 同比增长15.68%, 占全部纺织工业的20.03%; 实现利润53.4亿元, 同比增长60.58%, 占全部纺织业利润的15.86%; 棉制纺织品、制品出口创汇83.65亿美元, 同比增长30.38%, 占纺织品全部出口创汇额的40.65%。这三项经济指标达到棉纺织工业历史最好水平。 产品产量上,2002年, 累计生产纱850万吨、布322亿米, 分别增长了11.72%和11.03%。在出口方面,棉纱线出口量38.84万吨, 因此增长58.21%, 出口坯布11.66亿米, 增长23.13%。棉纺织工业的产品产销率为98.56%,同比增长2.52个百分点;在全国棉纺织工业规模以上的3221户的企业中, 盈利企业盈利额增长37.7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2002年棉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情况良好,这是在中央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方针指引下,经过行业协会在行业引导、总体规划、抓住机遇、全面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以及棉纺织行业210万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同时也说明,中国棉纺织工业在发展传统产业、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总结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工作,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2002年协会主要工作:
(一)完成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并提出宏观政策性意见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性行业。棉纺织纤维加工量占到全国纤维加工量的60%, 产品出口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40%以上。 2002年仅规模以上从业人员就达210万人, 棉纺织业的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全国近2亿棉农收入水平的提高。认真分析我国棉纺织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制定与时俱进的对策措施,对于棉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棉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代表企业提交调整棉纺总量的建议
国有棉纺织企业在经过了三年"突破口"战役后,国家继而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为棉纺织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良好环境。由于入世后给棉纺织也带来的市场机遇,加上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的方针,使国内外市场需求有了迅速增长,为棉纺行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进而刺激了棉纺能力的快速增长。在市场的拉动下,各地开始大量新增棉纺生产能力。中棉行协应广大棉纺织企业及会员单位的要求,对全国主要棉纺生产大省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根据全国棉纱产量推算,2002年年底全国的生产能力已在4500万锭左右,这就是说,在压锭任务完成后的四年中环锭纺又增加了1300万锭左右,气流纺纱增加了12万头。
一年来,我们组织召开协会理事会,多次召开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同时组织人员到重点棉纺大省进行调研,专题研讨在我国棉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有所恢复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棉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实践证明,新增生产能力有其客观性,首先是市场需求快速增加的结果,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家一致认为,在棉纺织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情况下,继续执行"不增加一个新的锭子"的政策,是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必须尽快对棉纺总量控制办法进行修正。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向国家经贸委递交了放开先进棉纺细纱机进口的建议,要求国家对棉纺总量政策重新进行修正,同时参加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领导对上海、江苏、山东省棉纺织厂进行了棉纺总量的调研,并将调研报告上报到国家经贸委,得到经贸委领导的重视。
2、编写《中国棉纺织发展战略》的研究报告
我们接受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规划发展司的委托,组织专家编写《中国棉纺织发展战略研究》,编写本报告的宗旨就是:深入研究入世后棉纺织工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报告分五个部分:中国棉纺织工业现状、入世后对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影响、我国棉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棉纺织工业发展与调整思路、政策措施与建议。为提高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1)稳定原料供应,积极推进棉花价格与国际接轨,棉花标准与国际接轨,棉花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2)改进总量控制办法,取消新增能力的行政性审批,通过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准入;(3)加快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棉纺织业,实施以提高"无卷化、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4)建议凡国内不能生产的设备以及关键装置进口,国家免征关税和增值税;(4)推进企业重组,进一步促进生产能力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出口大户与原料产区集中;(5)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价值链和供应链优化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合理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6)加强对绿色壁垒的研究,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为防止外国产品的过量进口、倾销和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要尽快建立与紧急保障措施相配套的预警报警系统。此外,我们还组织一些重点棉纺织基地对本地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此报告的编写完成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好评。
3、上报关于棉花及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我国棉纺织行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资源优势而言。我国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在国际棉花生产大国中,我国棉花生产成本偏低,只要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可以恢复原料价格优势。为提高我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改革现有对棉纺织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等问题,我们向国家计委经贸流通司提出"关于促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同时针对棉花市场问题提出"关于加快宏观调控、平抑棉价的意见"。
(二)探究棉纺织经济发展的轨迹,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服务
1、加强信息服务
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是竞争性的行业,入世第一年棉纺织的经济运行受市场化运作比较明显。为使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经营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中棉行协不仅编写了年度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报告,并且每月对行业经济运行做出分析,其内容涉及了对市场变化的跟踪、经济状态的分析、行业走势的展望,以及权威人士的点评。通过对生产、进出口和市场数据的收集、分析及整理,为本行业、企业的决策者、经营管理者以及国内外的有关企业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使用价值。我们通过协会主办的"中国棉纺织信息网、中国纱线网、中纺网络中的"棉花在线"栏目,加强了对行业信息化服务。
2、加强行业调研和咨询
利用本协会拥有的综合性、专业性咨询的人才优势,为行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安排,参加了对浙江省纺织工业的有关地区的调研,组织召开棉纺织企业座谈会,完成了编写浙江省棉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此外,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一组织下,对河北常山纺织股份公司棉纺织业的生产技术、市场经营、产品开发及技术改造等方面展开了咨询调研,并形成了初步的建议,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对中西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承担政府委托的工作,积极、认真地反映棉纺织行业宏观性意见
我国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装备的比重并不高,但绝对数量基本上居世界首位,而且先进装备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这就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我国具有稳定增长的经济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产品的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们对《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修订)》中的有关棉纺织的内容提出了修订意见。并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式,向政府有关部门要求国家放开进口先进纺纱设备政策的报告,要求增补或修订棉纺设备税则号及税率的意见。另外,完成了确定对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关于《曼谷协定》有关棉纺织部分的优惠税率的意见。开展了棉纺织产品进出口税率减让优惠修改意见的调研。开展对纯棉及棉混纺坯布加工贸易使用单耗的调查。按财政部的要求,对棉纺织(色织)典型企业进行《纺织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的跟踪调查。实践证明协会在承担政府助手的职能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组织全国性会议及相关的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1、召开了以"加入WTO后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主题内容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二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
会议邀请到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会,与棉纺织企业的领导共商大计,就以下内容达成了共识:(1)尽管加入WTO后,增强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任务很重,但我们具有投资环境好,政局稳定,劳动力成本低,职工素质比较高等优势。(2)棉纺织业应该走技术、品牌、创新的道路,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扩大品牌效益,中西部企业要尽快跟上全国形势,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形成区域规模经济,促成东西部地区的联手。(3)棉纺织行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总量调控,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4)棉花市场要实行宏观调控,进一步研究棉花制度的改革,促进棉纺织品出口的稳定增长,以提高国际竞争力。(5)协会要研究大政方针、研究行业竞争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协助政府提高行业自律;同时要宣传自己,提高行业协会的知名度。
2、根据常务理事会的精神,为加快棉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协会举办了一系列技术性的研讨会议
5月,组织召开了《第九届全国胶辊胶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