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编辑的《中国缝纫机发展史》的前言中写道:“中国缝纫机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中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作为服装的生产企业是最能了解缝制设备所赋予服装制造业的生命活力了。1994到2003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作为服装业的上游产业伴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通过自身积累和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前进的奋斗之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机和活力。十年中,有很多是值得回忆和记载的……

十年来,中国的缝制机械行业伴随着服装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服装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出口创汇最多的产业,这段时期又以党的十五大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可以概括为粗放式发展阶段。我国的缝纫机产业因为服装业的拉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服装产品和缝纫机都因质量相对稳定、价格低廉得以迅速打入国际市场,使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的服装和缝纫机生产大国。但这种粗放式发展也造成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品牌效应差等弊端,而且缝制机械业的技术进步也明显地成了制约中国服装业进步的软肋。
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服装行业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转轨升级”的新时期,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服装生产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连续七年列世界首位,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伴随着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缝制机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中国的缝制机械行业抓住了这一良好的机遇,开拓创新,苦练内功。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纺织服装、鞋帽、箱包、装饰等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对缝制设备的需求及产品品种、质量、档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缝制机械企业也在不断地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中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缝制机械业已成为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缝制机械生产中心和销售市场;世界上所有著名的缝制机械生产企业如“重机”、“兄弟”、“百福”、“飞马”等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全面向中国转移,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资本及人员的流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高速平缝机、高速包缝机等常规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经过多年的培育,行业中已经形成了以“标准”、“上工”、“飞跃”、“中捷”、“宝石”、“海菱”、“杰克”、“北方天鸟”等为代表的一批名牌企业和产品。
外资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缝制机械行业进行了新一轮的更深层次的重组和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在国际上,因急剧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导致了缝制机械产品的价格上扬而无法为国际市场所接受,严重威胁了所在国缝制机械产业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缝制机械行业全面移师大陆;日本等国家的缝制机械厂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先后到中国和东南亚投资建厂,变商品、技术输出为资本品牌输出,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说世界缝制机械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
1994年,日本飞马缝纫机公司以2.5亿日元独资在天津西青区经济开发区成立飞马(天津)缝纫机公司。占地33662平方米。生产飞马W系列包缝机(车壳底盘在日本加工,在天津装配生产)。
1994年日本兄弟工业公司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与标准缝纫机公司合资兴办的标准兄弟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生产高速锁式线迹工业缝纫机,缝速最高达5500转/分。
1995年8月11日,日本重机公司和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签约成立合资企业,命名为“重机新兴工业有限责任会社”。重机公司通过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之举,计划把平缝机系列机种的60%强投放到中国生产,而日本国内的大田原工场主要是生产高挡次平缝机,分工进一步明确。
1997年台湾高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资建立“高林机电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新建了生产818系列高速平缝机的工厂,2000年已形成年产12万台的能力。其737、747、757系列高速包缝机与日本飞马、大和、重机、兄弟等公司的高速包缝机产品形成竞争格局。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与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的德国百福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资组建“上海百福中捷工业有限公司”的协议,并于2003年10月2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签字仪式。中捷与百福的合作标志着世界上又一家著名的缝纫机生产企业将尖端技术引入中国,与中国企业实行优势互补,有助于中国缝制机械工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企业篇
十年来,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国标准公司在这一时期内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分阶段、分步骤地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改制,解决了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主辅分离的两大难题,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对企业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民营企业的代表。飞跃于1997年,兼并浙江第一工业缝纫机厂,成立了飞跃集团五区。1998年,控股收购杭州天工杜邦缝纫机公司,组建杭州三和缝纫机有限公司,从而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绷缝机生产基地。近几年来,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积聚技术力量、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方面狠下工夫,2004年3月份,占地2平方公里的飞跃工业城建设项目隆重开工,这标志着飞跃集团向世界级优秀缝纫机企业迈开了新的一步。
中捷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已成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最大的工业缝纫机生产与出口基地之一。该公司生产平缝、曲折缝、包缝、绷缝、套结、厚料、钉扣、链缝等八大系列八十多个品种的工业缝纫机,基本涵盖了国内行业能生产的大部分品种,获得14项国家专利。
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积十余年在缝制设备电脑控制领域的科研、开发、生产以及与缝制设备厂家配合的丰富经验,为全国缝制设备厂提供全套自动化电脑控制设备,是行业内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股份篇
“十五”初期,行业内以推进规范的股份制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目前国内缝制机械行业共有四家上市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天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10日,国内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上海工业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在沪举行。2001年上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上海轻工系统缝制机械行业的资产重组与整合,一个具有一定研发能力、产品品种相对齐全、初具与国际同行大公司竞争规模的新上工已经形成。2004年5月,上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FAG公司的控股股东INA公司就上工股份收购德国FAG公司所持有DA公司94.98%股份的意向书在德国柏林总理府签字,中国总理温家宝、德国总理施罗德共同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工作,于1999年5月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2月成功上市。标准公司借上市后股价强劲上扬之威,实行资本扩张,使集团公司2001年资产总额达17.98亿元。
北京北方天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9日,是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华北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发起设立的。以研发、生产和销售电脑绣花机为主,其产销量、出口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003年7月,“北方天鸟”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上市后的天鸟,将继续执行“拓展、提升”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募集资金技术改造项目,产品品种、技术、质量、销量和出口量都将有较大提高。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居上,完成了从家族式企业管理向规范化股份制改造,企业实现了跳跃式发展。2001年中捷工业缝纫机产量和销售收入与1999年同比增长390%和432%,利税同比增长378%,出口创汇同比增长662%,树立了行业内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典范。2004年3月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得通过。这开创了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民营企业上市的先河。
创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行业内日益深入人心。
2003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51位的骨干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关键技术有所突破。51家企业中共有45家成立了研发机构,其中,标准公司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上工、飞跃、中捷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有25个企业与大学、研究所展开了科技合作;2002年51家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0536.8万元(其中飞跃达1650万元),技术改造经费20026.2万元(其中飞跃3800万元,标准、中捷、宝石、杰克、佳田均超过1000万元);近年来,企业几乎都加快了新品开发的投产速度,新产品年产值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平均为28.9%,其中超过30%的有26家,个别企业高达90%;51家企业中有25家不同程度上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其中上工、标准、飞跃、中捷、杰克、惠工三厂、精大豪、北方天鸟、大洋衣车等均在10项以上;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已开始在一些企业启动,去年51家企业中有42家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投入专款,其中杰克投入达417万元,中捷、通宇、飞跃、方正、精大豪等均超过50万元。
技术创新对促进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年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年”,通过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调整了缝制设备行业的产品结构,企业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