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额的体制之痛
一边是出口配额被荒废,另一边是有需求的企业无法拿到配额,致使国际订单渐行渐远,这让商务部有些“头痛”,对现有配额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中国纺织业连续多年以高于20%速度发展之后,2006年,中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第二年,纺织工业协会把发展预测降到了15%。
2006年,主导配额发放的商务部也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配额尴尬——原本被纺企疯抢的纺织品出口配额,现在形如鸡肋。2006年上半年,配额使用量仅为全年配额总量的20%。
对于配额有价无市,使用不足的局面,广东省社科院教授黎友焕认为:“由于受配额限制、购买成本和管理方式限制,许多纺织企业面对国际订单,不敢去接,因为不知道企业是否会在竞标时获得配额,以及竞标的最终价格。”
受竞标的资质所限,并非所有企业都会获得配额。“此外由于政府对大型企业的青睐,目前国内仅有30%的配额可以被竞标购买,致使配额冷热不均。”
记者获悉,日前商务部针对这种窘况开始“集思广益”,给国内的知名纺织行业学者们发放了《<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希望借助“外脑”解决一下纺织品出口配额使用不足的窘况,从而阻止像“世界杯”这样的国际订单渐行渐远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