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24日国内棉花价格延续跌势,企业报价不断下调,市场已基本处于“一日一跌”、“有价无市”的无序状态。据各地情况看,现三级棉湖北到厂价在11300-11800元/吨,河北在11400-11700元/吨,河南在11400-11500元/吨,山东在11500-11900元/吨。局部地区个别企业三级棉甚至已有11000元/吨以下的超低价格出现,但数量很小。引人注意的是,高等级棉的跌速明显加快,跌幅远远大于中低等级棉,如山东德州、湖北河北部分地区229级棉价格已跌至11800-12000元/吨一线。
随着现货价格的下跌,各地籽棉收购价格也不断下行。据了解,各地3级籽棉的收购价格基本在2.00-2.20元/斤左右,新疆、河北等个别地区最低已出现1.8-1.9元/斤的价格,但收购量较小,市场处于僵持状态。多数棉企为规避经营风险,收购日趋谨慎,部分民营企业甚至停收以观望走势。前期在较高价位收购加工的企业大多已面临亏损。
今年的新棉上市一个多月以来,棉价呈“低开市、小幅涨、又下滑”的趋势,国庆节后,棉价更是一落千丈。与去年同期相比(2003年以每斤2.45元开市,一路攀升到3.50~3.80元,最高突破4.20元),形成强烈的反差。棉花价格让棉农“喜了一喜”就进入下滑趋势。棉花购销市场呈现“两不愿”:棉农“不愿卖”,棉商、棉企“不愿买”,都在“等等看”,棉花购销不旺,可以说是双方一直在“僵持”着!那么,在现货价格和籽棉收购价格双双创出今年的低点后,后市棉花价格又会是怎样的走势呢?
1、今年棉花增产已成定局,尽管增产部分不足以弥补国内缺口,但全球棉花资源充裕,棉价走低是正常的。本年度产量缺口130万吨的客观事实存在,同时,国家棉花储备库存在2002年、2003年已经基本挖完,可以说,产需缺口依然存在、国家储备库存需要弥补是直接影响“棉价走高”的基础因素。业者应明确,目前棉价持续下跌并非为总量上的供大于求,仅是短期资金周转不灵和采摘高峰期的周期性波动所造成,
2、棉价继续下滑对棉纺产业弊大于利。在此轮下跌行情中,收购企业日子最难过。据了解,河北、山东等省在“十一”前的收购价格在2.6元/斤左右,折皮棉收购成本为12000元/吨。如果按照目前的价格销售,则亏损500-1000元左右。而前期原棉库存稍多的纺织企业成本相对较高,棉纱价格回落使得本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按前期13200元/吨的购棉成本计算,纱厂已几乎没有销售利润。更令纺织企业担心的是,棉价的跌势已开始引发棉纱、棉坯布价格的又一下跌狂潮,纺织市场似乎已有进入“恶性循环”的迹象。
3、从主观上来讲,价格跌近种植成本,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不必说到国家把保护农民利益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这一高度。从客观上分析,内地农民今年籽棉的成本在8500-9000元/吨左右,加上人工费用,皮棉合计大体上是11000元/吨;而棉企对棉花的收购价格的定位,主要依据是“棉麦比价1∶8”的惯例计算。目前各地小麦的价格为每公斤1.50-1.60元左右,所以说每斤籽棉收购价在2.20~2.50元之间较为合理。如按每斤籽棉2.20元计算,衣分36%、棉籽收购价每斤0.70元的情况下,约合9750元/吨,算上加工成本,不过1万出个头。因此,棉价跌破10000-11000元/吨支撑应该是棉农、棉企、纺企及国家四方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4、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已带动化纤市场整体价格攀升至近年来的高点,比如,涤纶短纤12500元/吨左右的价格,已高出329级棉价格500元/吨以上;而粘胶短纤与棉花的价差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接近5000元/吨。这些因素,都将给棉花需求回升带来有效支撑。
市场是人为造成的,价格是供需决定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棉花缺口仍是存在的,吸储工作还得做。选择适当的时机出台收储政策,对今年棉花市场和各方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说,“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新的收储政策的出台和收储方式的选择将会是今年棉花市场一个大的底部区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