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迎来丰收年,但利好信贷政策出台,出口配额取消——
11月初国家出台新的棉花收储方案,市场普遍认为,由于收储价格较低、收储规模较小,对棉价利多较弱,但今年农发行又将投入200亿巨额资金收购棉花,加上棉花企业自筹资金,国内大部分棉花将顺利由棉农进入流通渠道,并对棉价走势产生实质性利多推动作用。
农发行信贷政策渐趋积极
农发行今年调整了信贷政策,一是扩大了贷款对象;二是延伸了业务范围。今年农发行棉花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将面临较大压力,农发行将做好相关预案,确保棉农利益不受损害。今年农发行面对信贷资金管理形势比较复杂,一是今年棉花产量预计增幅较大;二是商业银行等其他渠道资金入市收购谨慎,资金供应量预计将明显减少;三是由于去年棉花价格起落较大,不少企业发生亏损,企业自有资金相对减少,抗风险能力低。在棉花增产、其他渠道资金供应和企业自有资金减少情况下,农发行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将面临较大压力。在确保控制贷款风险前提下,可选择棉花贷款企业通过直接或委托收购的方式解决当地棉农卖棉问题,选择符合贷款条件的棉花企业,支持其收购棉花。农发行将努力做好今年棉花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既积极支持收购,又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农发行确保棉花收购资金不断档。为搞好今年棉花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农发行将及时调度棉花收购资金,合理安排收购资金,确保收购资金不断档。
农发行将投入300亿棉花巨额贷款
今年国内棉花获得丰收,预计总产量将超过600万吨,目前各地已经进入收购旺季。农发行作为国家政策性支农银行,将加大棉花贷款支持力度,在去年100多亿元棉花贷款基础上,今年又新安排200多亿棉花贷款,确保棉农增产增收。目前,在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山东、江苏等地,棉花收购正全面顺利进行。按照目前棉花收购价2.1-2.2元/斤、即4200-4400元/吨价格、国内棉花产量600万吨推算,则今年农发行投入的200亿元巨额资金可以收购棉花455-476万吨,而剩余的124-145万吨棉花则将由棉花企业自筹资金收购,因此,今年国内棉花虽然获得较好收成,但仍有望被收购而顺利进入流通渠道,棉花供应旺季将受到大资金收购的支撑作用,棉花价格可能呈现旺季不跌反涨的强劲走势特征。
政策利多体现在心理层面
11月1日,国家出台新的棉花收储方案,收储最高限价为11500元/吨,收储规模为30万吨,虽然收储价格显著低于上次的13100元/吨,收储规模也相对较小。但上述收购价格仍高于市场皮棉收购价格11000元/吨(2.2元/斤),而对于郑棉近远期各合约期价之间的贴水,将构成对郑棉期价的回落支撑位。按照皮棉收储价格为11500元/吨即2.3元/斤,交割手续费4元/吨、棉花长途运输费用约为100元/吨、大包铁路运输入库费38元/吨、一个半月仓储费0.6元/吨*天*45天,即为27元/吨、一个半月资金利息11500*6%*1.5/12,即为86元/吨,小计为255元/吨,尚未考虑不同等级之间升贴水等因素,仓单成本为11755元/吨,而郑棉近期合约CF0412期价则为12300-12400元/吨,虽然收储价引发的仓单成本显著低于郑棉近远期各合约期价,但收储棉花不会直接转抛郑棉期市,却在心理层面制定了棉花期现两市价格回落的政策底,即棉花期现两市价格将难以跌破上述收储价格,由此将严格限制棉花期现价格回落空间和幅度。
出口配额取消利多棉花走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协定(ATC)中规定,自1995年至2005年,逐渐取消在WTO成员国之间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2005年1月1日为最后阶段,所有配额限制(占49%)全部取消。在世界纺织品贸易总额中,配额市场占近70%,非配额市场超过30%;而我国纺织品出口仅占配额市场的5%左右,占非配额市场近30%;在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中,向配额市场出口占25%,非配额市场占75%。由此说明,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严重限制。如果按照我国在非配额市场的占有率推算,2005年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业出口将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据测算2005年配额放开后,中国纺织品在世界的市场份额将由2002年的17%扩展到45%。近期虽然美国提出延期取消纺织品配额,但中方拒绝延迟取消纺织品配额要求。由此也将显著拓展纺织行业对棉花原料的需求消费规模,并对棉价走势构成实质性利多作用。
综上所述,在年底纺织品出口配额被取消的利多背景下,农发行投入巨额资金参与棉花收购,将确保大部分棉花现货顺利进入流通渠道,并对棉价走势构成实质性利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