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籽棉收购、皮棉行情都处于振荡——上冲——探底阶段,大部分产棉区籽棉的收购价从11月4日收储政策出台到11月9日交易市场真正吸储开始,短短的五、六天棉价走出了一个“∧”字形,籽棉的价格从2.0—2.10元/斤这个阶段性的底部迅速反弹至2.30—2.40元/斤附近观望,轧花厂的皮棉报价也从10600—10800元/吨上浮至11000—11400元/吨,但是到了11月7日以后,由于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不再敢大量收、棉农也不愿大量买出二、三级籽棉,再加上下游纺织企业传递的是很大的利空降价消息,籽棉和皮棉的采购进度均全面减缓,苏北、山东德州等地一些棉花企业甚至停收,给棉农刚刚调动起来的售棉热情降温。
据了解,从11月以来,各棉纺织厂的库存骤然增大,特别是棉纱的产销率明显下降,个别企业棉坯布的销售差强人意。据对包括山东德棉、南京通洋、安徽宿州以及河北邯郸等13家大厂电话调查,棉纺织企业纱的平均库存在25—35天,个别10万锭左右大厂棉纱入库量达到1000吨以上,;棉布的平均库存达到18—25天,其中邯郸、石家庄、山东部分地区的厂家达到一个月左右,资金占压相当严重,据市场一些经销商反映,一些河北棉纺织厂由于布的库存偏大便开始大量售纱,一些大厂32S棉纱的出厂报价跌破17500元/吨,最低有16500元/吨的成交价。业内人士认为新棉的二次探底已缓和展开,11000元/吨的上次底限近日可能被强行突破,着陆点在10500元/吨附近。
一些棉纺织企业试图依靠信心和吸储支撑不降价显然是不明智的,由于离纺织品配额取消的日期越来越近,外商和外贸公司以及一些棉纺织企业的心里都开始“长草”,而欧美等国家也抓紧时间为明年初的“特保”、反倾销做铺奠,纱布出口形势短期内不会有反弹的契机。
大部分纺织企业认为加息对其影响比较大,无形中为借贷又增添了困难。据一些业内人士估计,目前至少有75%左右的纺织企业从农发行或其它商业银行或多或少贷了款,而且每年对贷款的依赖度可以达到65%以上,尽管利息只增长0.27%,但对动辄几千万、上亿元贷款的纺企而言,这部分数额并不小,令纺织企业担心的是二次、三次加息也进入倒计时,而调整汇率的阴影始终未散,人心不稳,成本上升,纺织企业泥路难行。
从下游看,外销订单的孱弱与大部分企业配额即将用尽和外贸公司狂炒配额不无关系,一吨本来300—400元/吨左右的棉纱出口配额,现在在广东、江浙沪地区被兜售到1200—1500元/吨,无形中增加了近1000元/吨的成本,坯布的成本就要上升0.30元/米左右,这对本就处于出口弱势的中国纺企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部分外商也认为受配额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纺织品的附加成本偏高,而明年开始配额取消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价格必然相应调低。从一些地区棉纺织企业抢配额来看,大部分棉纺织企业对明年的出口形势感到迷茫,接订单没有信心,需要政府扶持的声音逐渐拨高,说明美国、欧盟的接连反倾销、“特保”给企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
目前,令纺织企业最不安和无法摆脱的是日渐增大的纱布库存,刚刚贷到一点运转资金又要“砸”到产品中去,所以近日一些厂家的销售人员纷纷到市场、织布厂、服装厂挖掘新客户。据山东德州某纺织集团反映,一年前产品顺销的时候,很多小单或一次性的客户订单基本不接,但现在把近些客源都计算在内很远远不够,棉纱布产量有近25天的积压,其中仅纱就有近600吨。因此从纺织产业链的下游来看,棉花的价格已没有多大上涨空间,短期内棉纺厂也没有过多的资金参与新棉采购,因此,预测籽棉收购价将持续回落至2.10—2.20元/斤一线,三级皮棉将围绕11000元/吨做横幅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