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植棉面积比去年增加20万亩,达到102万亩,且长势看好。后期如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棉花总产量预计可达150万担左右。但是,市棉花协会有关人士对棉花收购形势却并不乐观。一位负责人介绍,据他们所作的市场调查,新棉上市时,农民和棉花收购经营企业将会面临“五难”。这个情况有必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农民对售棉的期望值过高,容易造成售棉难。去年,棉花因受灾减产,籽棉收购价持续走高。我市的籽棉收购价平均每公斤为7.60元,甚至达到8元。收购价居高不下,给农民带来减产不减收的喜悦,但也在客观上导致农民对今年的新棉收购价抱有较高的期望值。比如丰县,农民普遍认为,今年新棉收购价虽然比不上去年,但也应在每公斤5元至6元。但实际上,根据粮棉比价和植棉成本测算,今年籽棉上市时的收购价应在每公斤4元至4.6元之间,容易使农民产生惜售心理。
收购加工企业渴望扭亏增盈,导致经营难度加大。2003年度,由于棉花收购价格一路走高,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持棉惜售,造成棉花积压过多。后经国家宏观调控,皮棉价格由1.8万元/吨猛降至1.2万元/吨,结果绝大多数棉花经营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仅苏北地区的棉花企业就亏损近2亿元,我市棉花企业也出现一定亏损。今年棉花大量上市,不少企业产生了借机扭亏增盈的想法,容易造成经营上的盲目性、近利性。另外,也有一些企业因去年遭受巨大损失,实力受到影响,对今年的棉花经营心存余悸,不敢轻易参与棉花收购经营。
收购资金短缺会导致卖棉难。9月下旬,新棉将集中上市。据测算,今年我市需要棉花收购资金大约在10亿元,但银行能够提供的资金有限,自筹资金的压力和难度增大。从棉花收购价来看,今年7月中旬时,进口棉的成本价为1.23万元/吨,比国内市场价低1400元左右,棉花企业会把注意力投向进口棉,为收购新棉投放资金的积极性不会高。棉花收购资金短缺,势必造成农民卖棉难。
无证多头收购,市场管理难。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供销社独家收购的局面被打破。但国家明确规定,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必须经省工商部门批准持证收购。我市有合法资格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为139家,但实际参与收购加工的则达上千家。从事非法棉花收购、棉花加工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市场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提高棉花质量对政府和企业来说仍是难题。去年,棉花资源紧缺,企业收上来的超水棉、烂花比较多,影响了棉花的加工质量。今年从种植情况看,棉花质量较上年度有很大提高,二三级以上的棉花可占到60%以上,但由于农民仍沿袭交统花的习惯,分级、分拣、分晒、分堆等“四分”要求没有多少人执行。同时,为防止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强调农民交售棉花时不要用编织袋、塑料绳等包装物,但从去年情况看,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棉花收购仍是提高棉花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