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市场迎来了新棉收储的第一个交易日。不过,仅仅500吨的成交结果,异常清淡的交易过程,则有些出乎先前大多业者的预期。业内人士分析收储成交不活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首日收储市场存在观望心理;二是收储最高11500元/吨的限价与当前山东、河北、河南等省标准级棉成交价格比较接近,且收储公检过程对棉花质量要求相对严格,交易商入储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最低成交量500吨/单的规定,将众多中小棉花业者拒之门外,收储也因此成为了少数“大户”的俱乐部。
与收储的冷清开场相呼应,各地籽棉收购价格有升有降。河北、河南、新疆价格微幅下行,山东价格跌幅最大达0.05元/斤;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价格则有所上扬,总体而言,各地3级籽棉主流收购均价维持在2.10-2.30元/斤一线,收购市场交售清淡、棉农惜售格局仍在延续。皮棉市场没无起色,市场各方仍在观望中。当日发布的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1518元/吨,微跌5点;CC INDEX(229)涨16点,报收11981元/吨。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A指数上涨1点,报收11643元/吨。而据本网各地反馈的信息,虽然也有个别地区价格出现一定波动,但并不影响各主产棉区的主流棉花价格保持平稳态势,现三级棉一般提货价在11000-11500元/.吨间。河北一些棉花企业反映,与10月中旬皮棉无人问津的情况不同,目前皮棉不是没人要,而是买方报价太低,双方往往谈不拢。如按照2.30元/斤的籽棉收购价算下来,仅收购成本就达到10800元/吨,再加上加工、损耗、人工等其他费用,每吨皮棉的保本价在11400-11600元/吨之间。而来自各地的纺织企业询价虽较多,但提货价仅报11300-11500元/吨,还不够弥补成本,因此,皮棉销售情况依然不很理想。
现在来看,在棉价走势依然有待明朗的情况下,棉农及加工厂的惜售心理并未改变,现货的供应量短期内并未释放出来;而消费领域中,随着纱厂逐步消费新棉,使原料成本有所降低,如果下游纱布价格能稳住,企业的利润将会有所提升,市场可能找到资源转化的契机,但消费是否能够有效持续的承接,还需要观察。不过,需要提醒业者警惕的是,受资金紧张的限制,棉花流通企业此轮行情反弹收购的棉花随时可能出现急于销售的情况,因此,棉花价格在本轮收储阶段稳定之后,不排除出现再次价格筑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