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棉花市场在“欲跌又止,有价无市”的沉闷气氛中继续徘徊。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1492元/吨,持平;CC INDEX(229)涨7点,报收12015元/吨。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A指数微跌1点,报收11592元/吨。而据世之维纺织网各地反馈的信息,除了河南、山西个别地区三级棉价格在11000元/.吨以下外,国内其它棉区三级棉一般销售价格均稳定在11000-11500元/吨间。籽棉收购市场也暂时止住了前几日的下滑势头,3级籽棉主流收购价在2.20-2.30元/斤一线。但交售缓慢、收购清淡、购棉不畅仍然是市场主旋律。
收储已连续五个交易日没有成交了,关于行情走向的争论在市场中也是此起彼伏,而市场的实际表现也颇有些“不知所措”。棉市真的没有了方向吗?显然不会,涨是方向,跌是方向,平盘震荡也是一种方向,.就象十家路口,左转右转还有直行。由于目前不少业者对国家政策的调控能力及新棉收购的成本支撑力度仍抱有过高期望,致使调整迟迟难以展开,但笔者在此想要说明的是,虽然有国家收储价格最高11500元/吨的规定,但辩证的看,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出台了最低的保护价格,更何况“最高价格”本身就意味着价格仍有下跌的空间。
曾有企业无奈的反映,现在棉花市场已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销售的问题,如果连询价的客户都几乎没有,即使你价格再降也没用。笔者对此十分认同。毕竟,在市场条件下,价格最终是市场决定的,是供求关系决定的。特别是在总供给相对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无疑是需求变化,毕竟棉花要靠纺织企业来消费。但最近一段时期,国内纺织需求方面的情况却很难令人乐观:
1、纺织企业下游需求不畅,在降价售纱的前提下成品库存仍在不断加大,导致用棉企业购棉意向低迷,“随用随买”的思维没有丝毫改变。
2、临近年关,银行减少发放贷款或催收还贷,企业没有足够资金购棉。
3、由于原料成本比印巴等竞争对手高出许多,配额取消后形势的不明朗,外销市场一片弱势,而国内市场若失去外销的支撑,必然价格下跌、销售萎迷不振。据了解,现在各地均已出现了织造厂、纺纱厂停机或减产的现象。
4、据中国棉花协会表示,2005年我国棉花进口配额为89万吨,加上今年保留的50万吨,进口总量140万吨。
上述因素的影响,有些可能是短期的,有些可能是长期的。对棉花消费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并进而使国内棉价的走向存在诸多变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下游需求量“执迷不前”的情况下,适度调整仍是市场较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