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棉花具有化学纤维无法替代的优势,在未来的10年内棉花的竞势优势不会遭受化纤的太大打击。但由于棉花作为一种天然纤维,有其自身的限制,其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化纤的发展。
2002年全球棉花消费增长3%,已是连续4年增长。
1998年至2002年,全球棉花消费增加200万吨。尽管棉花需求已连续增长4年,其市场份额仍持续下降,这是由于非棉纤维的使用量增长得更快。2002年全球非棉纤维的需求继续扩张,增长6%,是棉花需求增长的两倍。在过去4年里,全球各地的棉花需求都在增加,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占据65%,工业国家占据25%,另外10%的增长发生在中欧、东欧及前苏联国家。虽然如此,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棉纺织品纤维的需求增长更加快速。
1998年到2002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棉花市场份额下降0.5%,工业国家下降3%。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的一份联合研究表明,在1992年至2002年间,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棉花市场份额有所上升或者保持不变。过去10年间,西欧棉花需求增长20万吨,增幅为6%,但同期其它纤维需求增长55%,为200万吨。由此,棉花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42%下降至2002年35.5%。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过去10年里,棉花需求下降2%,为3.3万吨,同一时期其它纤维需求增长12%,从而导致棉花需求的市场份额从42%降到39%。在过去10年里,棉花市场份额上升的工业国家只有美国。美国的棉花市场份额在10年里增加1个百分点,到2002年达到40.8%。美国是全球纺织品纤维消费最多的国家,其纺织品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21%。美国的棉花最终消费在过去10年里增长26%,其国内生产的棉花只占最终消费的1/3,70%靠进口。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与美国恰好相反,棉花最终消费量在过去10年里呈下降趋势。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棉花最终消费量为230万吨,纺织厂的棉花消费量为520万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棉花产品每年290万吨的净出口。
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纺织厂棉花消费增加了100万吨,从而其加工的棉产品占其它国家最终消费额的20%以上。印度的棉花市场份额1992年为68%,至2000年下降到52%。同样,中国大陆地区同期的棉花市场份额也从57%下降到30%。在亚洲发展中国家里,印度和中国大陆地区的棉花市场份额下降得最快。其它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朝鲜则处于另外一种情况,其棉花市场份额上升了一些。将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棉花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57%下降到2000年的37%。其它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棉花市场份额下降得虽然不如亚洲国家快,但也处于下降中。在拉丁美洲,在过去10年里棉花的最终消费和纺织厂消费都有所增加,其中纺织厂消费在2000年达到160万吨。尽管如此,化学纤维消费增长速度快于棉花,棉花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50%下降到2000年的46%。在非洲,1992年至2002年棉花最终消费和纺织厂消费量都呈下降趋势,棉花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43%降至2000年的38%。中东国家和土耳其在发展中国家里属于棉花市场份额大的国家,但其棉花市场份额也从1992年的60%下降至2000年的54%。土耳其的棉花最终消费量占这个地区总额的60%,其棉花最终消费从29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8万吨。虽然棉花最终消费增长了,但化学纤维增长更为迅速,因此棉花的市场份额从1992年的50%下降到2000年的49%。
总体来说,全球的纤维消费需求是不断上升的,从而带动了棉花的消费需求。但由于化纤的工业化水平的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大于棉花在其纺织原料中的份额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