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几日有所松动的国内棉花市场又转而趋稳,而储备棉竞买在经过昨日短暂的成交后,也归于平静。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1486元/吨,微跌3点,CC INDEX(229)涨6点,报收12026元/吨。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A指数上涨1点,报收11532元/吨。而据世之维纺织网各地反馈的信息,各地现货市场价格变化不大,价格运行平稳,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主产棉区标准级棉的成交价格多在11000-11400元/吨间,而江浙、广东等地价格相对较高,基本保持在11400-11800元/吨左右。各地籽棉收购价格继续呈稳态运行格局,3级籽棉市场收购基本维持在2.20-2.35元/斤之间。
市场需要适度调整,而本周前期市场也出现了这方面的势头,但为何总是关键时刻,欲跌又止呢?究竟是谁在力阻棉价下跌呢?原因只能在市场的参与主体上。我们可以将目前市场出现的棉花市场主体简单归类:卖(棉农)——买、卖(棉花加工及经销)——买(纺织厂)。
很多棉农是冲着去年棉花飞涨的高价选择改种、扩种棉花的,心里预期较高,从棉农的角度来看,新上市的籽棉收购价自开称以来持续低迷,远远低于棉农先前的预期,现阶段各地收购价基本在2.2-2.4元/斤左右,接近或低于棉农的生产成本区域,这使农民根本无法接受当前的价格,大部分棉农寄希望于国家价格调控,等等看心理十分严重,据了解,目前至少有6成以上的棉花还在棉农手中,而棉农的期望值多在2.5元/斤,且大多准备春节前后再交售。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并不因为你成本高,就一定能售价高。手中还有棉花的棉农,不想着早点将棉花卖掉,其他还能想什么呢?尽管国家调控手段很多,但对今年的籽棉收购起不到多少帮助作用。从近期湖南、江苏等地籽棉交售进度相对较快的情况来看,棉农已在逐步调整心态,指望棉农会扛住棉价希望不大。
棉花企业今年的心态比较正,在籽棉收购初期的加工费就圈定在300—500元/吨,只要有一定的利润,轧花厂就会收购加工。但随着新棉的陆续上市,收购市场出现棉农与棉商的对峙局面。棉农的心理预期价格与棉商提供的收购价格有较大出处,收购市场不活跃。棉商想压价买进籽棉,加工完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皮棉,摊薄全年成本,解放“套牢盘”,尽量弥补上一年度的巨额亏损,而棉农则不愿贱卖,市场由些陷入僵局。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现阶段国内棉花加工和棉花经营多连为一体,加工看眼前,经营看长远。既加工又经营,顾不到眼前,看不了长远,在资金捉襟见肘,心里承受能力已很脆弱的情况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必会千方百计进行销售,有部分企业可能率先“掉链子”。
棉纺企业做为棉花消费的主体,应该最有价格发言权。但从调查来看,十月份国内纺织厂的平均棉花库存约24天,对棉花行情基本没有产生任何拉动作用。由于大部分棉纺厂的计划原料库存都在一个月左右,所以不存在大量购进的问题,基本仍将以“随用随进”为主,且在棉花不紧俏时,棉纺厂眼看着满世界的棉花,心里悠闲得很,棉花送到纺织厂里,纺织厂可以压级压价,最主要的是还可以延期付款,因此近期很难对棉花行情产生有力的支撑。更为不利的是,随着“后配额时代”的渐进,国际纺织品进口市场观望气氛浓厚,纱、布外销情况不佳,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特征明显。特别是进入十一月份以来,产销率急转直下,库存大幅上升,个别企业资金状况比十月份恶化,想想,如果下游“肠梗塞”,上游能好受吗?
既然去年棉花价格上涨,其价位不以用棉者的心理预期为限,而总是比较远地离开其心理预期。相反,今年棉花价格下跌,其价位也会是不以棉农的心理预期为限,而总是比较远地离开其心理预期。就象荡秋千,往一边荡得高,往另一边荡得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