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现货市场价格以稳为主,局部地区有小幅下滑。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1479元/吨,跌7点,CC INDEX(229)跌1点,报收12025元/吨。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A指数下跌34点,报收11498元/吨,这也是该指数自10月28日反弹以来的最低价。而据世之维纺织网各地反馈的信息,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标准级棉销售价格已在11300元/吨(公重结算)以下,如素有“棉纺之都”之称的山东滨州329级棉无票提货成交价在11000元 /吨,河南尉县329级棉提货成交价在10900元/吨,较前两日均有百元左右的下滑。前期价格相对较高的江浙、广东等地区,329级棉价基本保持在11400-11700元/吨左右,但高点价格也略有回落。
与现货市场相对应,各地籽棉收购价格也是稳中趋降。其中,山东、河北等地价格相对南方地区,3级籽棉收购价格约在2.20-2.5元/斤间。当地某加工企业介绍,近日2.3元/斤左右的收购价,按衣分4%,加工费450元/吨粗算,加工成本就在11400左右。再加上还要进行公检,扣除一部分水杂及加工用的纤丝、包皮等费用也有所上涨,靠目前皮棉价位根本无法消化这些成本,基本都是赔本买卖,收购单位经营相当困难,停收也就再所难免。棉农方面则随着籽棉价格的下调,惜售心理较重。据了解,目前各地棉农手中至少还有6成以上的籽棉没有售出,而市场上流通的皮棉多为一些加工能力在千吨以下的中小轧花厂所为,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仅卖出少量皮棉,而大部分想留到明年3、4月份价格稍稍反弹后出售。如此大数量的棉花存量尚未出笼,是促使笔者认为皮棉后市下跌的风险比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棉花市场变化无常,仅仅凭一方面论据谁也不敢说能看得很准,但如果再考虑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存在,相信更有利于业者对棉花二次探底行情即将展开判断的认可。
其一是纱布的销售形势至今还没有任何触底迹象。棉花能否上涨,纱布的内外销形势无疑是关键,但目前纺织企业普遍是“迷茫、恐慌、不自信”,认为明年初纺织品出口“阳光普照”的企业少之又少;而高企的库存,不仅大量占压现金流,更让从业人员的心态持续恶化。即使降价来促销,也难有客商询价和拿货,可以说,当前不仅外单相当匮乏,内销订单也是“打渔时少,晒网时多”,在此情况下,棉纺厂现在对棉花的采购热情已是大量散失。
其二是外棉集中到港的影响。近来中国的棉花进口逐渐活跃,其中美国农业部11月18日发布的美棉出口周报显示,在截至11月11日一周,中国当周陆地棉签约量继续大幅增加,达到12383吨,是前一周进口量的2.7倍。除美棉外,近来中国还签订了一些巴基斯坦、中亚以及西非等地区的棉花。据了解,外国棉花估计明年1-2月份将大量到港,这对近期的国内棉价会构成较大压力。
毫无疑问,当前无论棉农、棉花企业还是棉纺织厂都希望棉价能走稳甚至稍有反弹,毕竟这有益于三方的利益,但市场是无情的,该来的终究要来,希望业者能顺势而为,与市场做对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