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棉花价格一路下跌,棉农惜售严重,加之棉花收购企业资金紧张,导致今年虽然国内棉花丰收,不少棉纺企业却出现原料供应紧张的现象,转而寻求价格更低的进口棉。但是,从多个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数据显示,目前进口棉的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购棉企业对进口棉的质量要给予高度重视,尽量减少由于原料问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质量问题突出
据了解,目前进口棉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质量问题:
品质与标准不符。主要是品级和马克隆值(纤维粗细和成熟度)不合格。品级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轧工质量差,轧工疵点明显突出,叶屑较多,颜色发黄发灰;马克隆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纤维偏细,棉花不成熟,不符合合同的要求。
重量普遍短少。检验检疫人员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逐包过磅称重,并抽取回潮样品进行检验时,发现许多批棉花的回潮率均未超过8.5%,普遍存在棉花净重与发票上净重不一致的问题。
包装较差。相当一部分进口棉均存在包装不完整,棉包裸露,无包布包裹等问题。尤其是来自印度、巴拉圭的棉花外包装布破损严重,棉花露白污染厉害,棉花霉变现象突出。湖北一家企业今年从西班牙某国际大公司进口的465.6吨棉花中,就有近50吨棉花存在不同程度的霉变,其中7包霉变严重,甚至不同程度霉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原产地保管和包装不善造成。
掺杂使假。今年以来,检验检疫部门发现掺进进口棉中的特杂和异性纤维批次大幅上升。有羽毛、塑料绳、毛发等,棉包中的棉杆皮也大量增加,这无疑会对纺织企业的成纱质量和染色质量造成影响。
短绒率不容忽视
美国是我国重要的棉花进口国,由于美国棉花大都采用机械化收割、加工,近年从美国进口的棉花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短绒率,有的棉包的短绒率甚至高达10%~27%。也就是说,进口100吨棉花,如果短绒率在20%,就会有20吨左右的棉花因短绒率问题而不能纺高质棉精梳纱,直接影响企业成本、效益和制成率的提高,导致企业进口棉越多损失就越大的恶性循环。
检验专家分析指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国外棉商在销售过程中,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采用低价出售低质棉花的办法,吸引中国棉纺企业购买;还有部分首次进口棉花的企业,仍采用卜氏强力指标作为签订合同的依据,殊不知这已被斯特洛强力指标所替代,这给棉花质量把关造成一定困难。
防范措施待加强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棉花进口企业在购买进口棉时,首先要注意研究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和技术信息,尤其不要盲目“迷信”进口棉。特别要注意不断掌握涉外商贸经验和技巧,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下,学会与外商打交道;其次在与外商签订进口棉花合同前,一定要了解棉商的市场信誉度,并主动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慎选进口国家或地区,对质量问题较多的供货商要高度警惕;要完善和细化合同条款,标明进口棉花的品级、长度、细度、强度以及检验标准、依据等条款,强调以检验检疫(CIQ)的证书为最终结算和索赔依据,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并主动配合做好棉花检验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可凭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证书对外索赔,切勿逃检漏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积极关注国内外棉花市场行情,防止个别外商由于签订合同时的棉价可能低于发货时的棉价,而故意短斤少两,导致交货时重量不足,或因棉花货源紧张,虚增数量应付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