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国内棉花市场仍然是走势疲弱,小幅下调,而销售不畅的平淡状况也无任何起色。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1438元/吨,跌9点,CC INDEX(229)跌7点,报收11996元/吨。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A指数下跌17点,报收11398元/吨,为10月28日行情反弹以来的最低价,较本轮行情最高价11649元/吨已有231元/吨的跌幅。而据世之维纺织网各地反馈的信息,当前大多数棉纺织企业仍持“谨慎”购棉,“现用现买”的采购策略,每次采购原棉的数量最多保持在 20~30天的使用量上。山东、河北、湖北等地棉纺织企业的购棉报价基本如下:229级原棉在11700元/吨左右,329 级在11200~11300元/吨,428级在10300~10800元/吨左右的水平上。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仍相对偏高,329级棉维持在11300元/吨~11400元/吨之间。近几日,市场上一度有棉纺企业提高皮棉报价的传言,经笔者了解,确实山东等地有一些大型棉纺企业将购棉报价提高了100元/吨左右,但在提价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苛刻条件,如压级压价压款等,一些棉企反映,其实是明涨暗跌,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再加上临近年关,普遍资金紧张,企业已别无选择,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推销棉花。
上周末USDA公布美棉出口周报显示,在截至11月18日的一周里,美国签约出口陆地棉虽较前一周微幅减少3%,但中国当周陆地棉签约量继续大幅增加,达到18303吨,较前一周增加48%。而更为便宜的印度、巴基斯坦棉的进口也是不断活跃。可以看出,虽然新的棉花年度以来,国内进口棉花数量暂时不是很多,但国内用棉企业对进口棉的采购已开始明显增加。2005年进口配额即将发放,据业内权威预测,棉花总进口量将在170万吨左右,潜在进口压力必将使国内市场对后市的信心将再次受到挑战。更值得注意的是,据USDA月报,全球不包括中国的地区当年产量大于需求量333万吨,全球供应状况大大改善的同时,为中国更多地选择国际市场棉花提供了机会,也为中国棉花大幅度上涨设定了上限。如果前述中国进口实现170万吨目标,则国际市场仍将有高达163万吨资源没有出路,国际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和状况与中国供给不足形成鲜明对比。
笔者在先前的分析中,曾明确提出收储放量是棉市调整风向标的观点。今日储备棉竞买再次成交500吨,这也是收储首度连续两个交易日均有成交,是否是市场已经对11500元的收储价格前期认为的过低开始转变为逐渐加以认同还不能妄加推论,但从11月9日以来的鲜有成交到目前连续成交,值得业者特别关注。
可以说,目前无论棉花市场还是整个纺织市场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仅靠企业自己,甚至政府那只“有形的手”都难以扭转,毕竟我们面临的已是全球化的市场与竞争了。业者当务之急或许正是认清形势,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