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棉花市场整体弱势未改,现货交易仍然保持比较清淡的格局,原先因地域等原因十分混乱的棉价正逐渐趋于一致。据世之维纺织网了解,山东、河北、河南等黄河流域地区329级皮棉公定到厂价基本维持在11000-11350元/吨左右,变化不大;安徽、湖北等长江流域等主产棉区棉价与之相近;而原先价格相对较高的江浙、广东等地棉价则继续向下靠拢,三级棉到厂价在11300-11500元/吨左右。由于纺织市场依然疲软,棉花市场“买方”色彩日浓,一方面是纺织企业不愁买不到棉花,因此观望、拖欠棉企货款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棉企售棉愿望相对强烈,普遍开始主动上门推销棉花,但仍然是难以找到销路,部分棉花企业为能够及时回笼资金进行再生产,宁愿以较低价格成交。
可以说,目前棉花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棉花价格已处于较低水平,无论从棉农植棉成本还是从国家收储政策的调控目标来看,后期继续下滑的空间已经较小,且明年植棉面积可能面临较大的减幅,因此后市价格上行空间可能较大,于是萌生了现在存放一定数量现货等到明年春节后再销售的想法。这种认识在市场中也被大多数业者所认可;另一种观点则显得相对悲观。需求决定价格,由于存在外棉进口压力及纺织品出口形势恶化的可能性,况且棉农手中还有不少籽棉仍可能对市场构成压力,后期棉价走势不容乐观,出现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在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待价而沽的经营思路存在一定的风险。
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其实,棉价走强走弱,主要取决于下游纺织企业的需求及价格承受力。而上述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也主要在于对明年纺织形势的不同判断上。如果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纺织市场出现大多业者所期盼的“井喷”行情,棉市的上涨肯定会变为现实。但情况恐怕并非如此简单,笔者认为,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对中国的影响基本可以概括为:长期利好,短期可能更坏。即至少明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将是量增价跌,价格的跌幅可能要大于常人的估计,再加上今年全球性棉花的增产和明年全球经济预期的衰退,中国纺织业步入调整年的可能性非常大。果真如此的话,棉花市场又岂能“一枝独秀”?
参与市场不应向市场提要求,而应向自己提要求。要求自己判断正确,要求自己应对恰当。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多一份谨慎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