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合市场分析
从CZCE棉花期货上市以来,CZCE和CNCE两个市场就一直联系很紧密。两者的市场的
连动性相当强。我们曾统计过MA棉花价格指数与CZCE棉花主力合约的收盘价的相关性在0.95以上。基本上完全正相关。而且CNCE市场对政策的反映敏感性更强于CZCE市场。CNCE在10月25日就开始触底反弹。而CZCE市场在10月27日才开始上攻。而在10月28日国家开始出台收储的政策。所以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1●撮合市场目前仍然还是郑棉市场的风向标。2●CZCE目前还没有走出撮合的阴影,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期货市场应该具备的功能。
棉花现货市场分析
1)通过棉花等级差率来看2004/2005年度棉花现货情况
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棉花等级差率是国家进行宏观政策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1995年,为进一步理顺棉花价格关系,有效解决棉花购销中存在的争级争价等问题,维护正常的棉花购销秩序,在提高棉花价格总水平的同时,国家适当调整了棉花等级差价率。其中4级以上等级差价率的级差一律为4%,4级以下等级差价率的级差一律为10%。到了1998年,国内棉花价格由政府统一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当时为了促进高等级棉花销售,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在调整棉花价格的同时,适当缩小了高等级棉花质量差价,棉花4级以上和27毫米以上等级、长度差价率的级差由4%调整为2%,其余等级、长度差价率的级差仍维持原规定不变。1999年,国内棉花收购和销售价格放开,完全由市场形成价格,国内棉花的长度、等级差价率则不再有一定之规,而是随市场供求关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棉花等级差率反映了不同等级棉花的价格差异性。不同的年份,棉花的等级差率也有所不同。棉花等级差率不仅由生产形势所决定,而且也由不同的需求形势来决定。在不好的年成,高等级皮棉供给不足,低等级皮棉供给充裕,从而造成等级差率拉大的情况。2003/2004棉花年度的上半年就是这种情况。2,3级别的皮棉价差一度拉大到1500元以上。历史少有。同时由于下游需求结构的改变,也会改变等级差率。如2004年7,8月份曾由于牛仔布旺销,一度对低支纱需求加强而增加低等级皮棉的需求。从而使得等级差率缩小。
从2004/2005年度的第一天(9-1)到目前,我们绘制229B,527B等级差率图表。可以发现以下几个规律:1●基本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月1日—10月上中旬。此阶段的等级差率在高位盘整。基本延续7,8月份的走势。229B在7,8月两月的等级差率是8.70,8.43。527B两月的等级差率为11.20,11.23。第二阶段是10月中旬—11月初。等级差率处于一个快速下滑阶段。第三阶段是11月上旬到目前。等级差率处于一个稳定的阶段。229B等级差率基本上在4.5—4.8左右。527B基本在7.2左右。这几个阶段基本也和棉价走势一致。2●527B等级差率下降的比229B要早。529B等级差率早在9月下旬开始缓跌,到10月中旬开始急跌。而229B在10月下旬才开始下跌。也就是在527B等级差率止跌的时候,229B才开始下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关键原因就是政策,国家收储政策。因为国家收储的是中高等级皮棉,而非低等级皮棉。政策人为构筑的价格底线怎能抵抗市场化的洪流。所以笔者斗胆假设:低等级皮棉价格将是2004/2005年度棉花价格的风向标。
2)棉花价格底部区域和时间分析
2004/2005年度棉花价格底部区域和时间到底在哪儿?这应该是整个涉棉企业和棉花期货参与人士最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棉花市场的现状。第一:棉花产量增加幅度大。中国棉花生产最近两年大幅度波动不是新的和偶然的现象。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蛛网模型效应,棉花生产很少有连续3年保持稳定的。假如按国家统计局对2004/2005棉花产量为640万吨来算。2004年是80年代以来,产量年际波动率增加最大的一年。1985年是减少幅度最大一年。而且80年代以来,棉花生产有明显的4年一个周期。棉花生产低迷 棉价上涨刺激第二年生产 第三年大幅度扩张生产,导致价格下搓 第四年生产回归。从2002年开始的一轮新的周期,目前还没有结束。由于2004年棉价低迷,棉农的植棉兴趣势必减少。所以2005/2006年度的棉花产量将会有相当幅度的减少。目前已经有迹象表明:棉农将减少明年棉花生产,而加大谷物类生产。
第二:棉花消费量不减。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和美国“9.11”事件的阴影。中国的棉纺工业在经过1996—1999年痛苦抉择,从2000年开始,行业景气开始逐渐回升。2003年是棉纺工业投资最快的一年,有消息称中国棉纺纱锭有7000—7500万碇。2004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但棉纺投资仍然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中国的纱产量在经过1988—1999的徘徊阶段,从20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一举突破800万吨,2004年有望突破1000万吨。中国棉纺工业在经过2001,2002,2003的三年高速发展阶段,2004,2005两年应该是消化前3年高速扩张的稳固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2005年度,中国纱的产量在2004年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长。
棉花作为一种特殊农产品,其供给弹性非常大,而需求弹性比较小。其需求相对于供给是刚性的。也就是说决定棉花价格的因素当中,供给比需求更重要。在棉花产量大幅增加的年景下,供给的压力太大,此时靠需求是难以启动价格的。也就是后道很难拉动前道。在棉花产量大幅减少的年景下,此时就是前道压后道。
2004/2005年度,全球性的棉花大丰产。中国也创下了记录。所以在2005/2006棉花年度生产以前,棉花价格将一直被前道压着,后道推着,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格局
2004年12—2005年4月这近5个月的时间,棉花价格究竟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运行,以及还有可能创下新低吗?这可能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先可以从历史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第一:棉花年度各月价格波动分析。由于国内数据的缺乏,我们以国际的棉价来进行分析。我们对近30年NYCE近月合约各月价格进行平均,作出统计图表。从NYCE棉花月度价格波动规律图表来看。12月价格从供给压力中的年度低价区间开始爬升。1月份有所回落,2,3月份承接1月份开始上涨。10,11月应该是一个季节性的低点。
第二:从中国近几十年来年际产量增长率较大的年份各月价格来分析。符合要求(两年增长率大于20%以上)的年份有1963,1970,1973,1980,1987,1990,1994,1997这几年。(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它们符合7年,3年的周期。)同样由于国内数据的缺乏,我们以国际的COTLOOK棉价来进行分析。从图表中看出除1994/1995年度走出一个反季节的大幅度上涨,1990/1991是一个缓慢爬坡格局外,其它各年份均是处于下降通道。按价格走势的趋势来看2004/2005年度和处于下降通道的1980/1981,1987/1988,1997/1998的走势相似。
所以2004/2005年度的11-4月份价格可能逐渐走低筑底的过程,有继续创新低的可能。1月可能形成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