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国内棉花现货价格继续小幅下跌。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报收11365元/吨,跌6点,CC INDEX(229)报收11988元/吨,跌5点。另一反映国内三级棉到厂均价水平的Cncotton A指数则大跌40点,报收11269元/吨。而据世之维纺织网了解的信息,各地价格也出现普遍下调。山东、河南和河北等省329级一般棉价已在10800-11250元/吨间,且各地低于11000元/吨的成交价也是不断增多,如山东夏津、河北沧州等主产棉区价格均较上周明显走软,棉价出现100元/吨左右下调。江苏、浙江与广东等省棉价重心也在不断下移,多数地区329级棉价格已在11250-11450元/吨间。
笔者认为,预期中的“二次探底”行情正在临近。这所以这么说,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首先,收储市场做为衡量业内心态的一把标尺,今日竞买又成交1300吨,是收储开始以来单日成交量最大的一天,近期入储量的明显快速放大,无疑反映出业者对后市行情日益浓厚的不安心态。据了解,自上周开始,众多厂商已将入储作为头等大事去加以落实,因为棉花后市太糟糕了,入储不仅能避‘难’,而且还有不错收益,何乐而不为。
其次,从目前国内和国际形势来看,本年度下游市场难以出现实质性的转好。从刚刚结束的全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供需见面会上了解到,近期坯布、针织产品的外单情况不甚理想。业内人士认为前期纺织产能大幅度增长,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只是部分原因,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后期出口形势的不确定性。进入后配额时代后,欧美等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潜在的政策性风险空间增大,国外采购商不愿轻易下单,近期国内纺织企业手中三个月以后交货的远期合同数量明显不如往年同期,存在外单流失的现象。而企业由于看不透后期棉价的走势,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价格风险,采购商和纺织企业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也顾虑重重。下游市场自身不能在需求上有所作为,要想带动棉花市场的回升,是不可能的。
再次,临近年末,各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再次突出,这将继续使纺织企业维持少量采购的原则。
第四,近期国家要增发5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的消息在市场上传得沸沸扬扬,虽然传言尚未得到证实,但种种迹象表明,增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增发配额究竟是利多还是利空?目前市场各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业者称,在国家收储期间增发进口配额则是最佳时机,因为有国家收储价托底,国内棉花价格下降空间不会多大,增加进口配额给市场造成的压力不会很明显。笔者对收储出台的时机表示赞同,毕竟,长痛不如短痛,但短期内增发配额对国内棉市的冲击却可能不容小觑。应该看到收储是政策面人为树起的一道堤坝,能否阻挡住市场规律和趋势的发展还需要冷静观察。
一个事情往往存在两个方面,常常是此消彼长,无疑,棉花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总体趋势是下跌,但能否出现业内预期的春节反转行情?可能要等到明年新年度棉花种植和平衡情况以及中国纺织总体形势是否会有根本性好转等因素明朗后才能得出结论,在此之前,棉花价格将维持总体下跌的趋势,下跌的速度取决于国家政策,幅度取决于国际棉花价格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