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品种在郑交所上市,有助于中国棉花权威价格的形成,进而争取中国棉花的国际定价权,对提高中国纺织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由于棉花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原料,棉花价格在棉纱成本中占有大约2/3的比例,因此棉花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纺织业的利润大小。据全国纺织协会专家提供的资料,纺织企业基本接受12000元/吨左右的棉价水平。目前,郑棉期货价格略高于国际棉价,但对于同等级棉花来说,国内棉花的质量(主要是在短绒率和杂质方面)明显优于国外棉花,如果每吨差价在1500元/吨之内时,纺织企业愿意使用国产棉。
据中国棉花网报道,美国产中等级棉花装船期在明年1-3月份的报价为10953元-11265元/吨,加上等级差价(12453-12765元/吨),还略高于郑棉期货价格,因此纺织企业利用国内棉花期货价格指导棉花采购业务,可以有效地回避国际市场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降低纺织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纺织行业常常受困于棉价波动,棉花价格的波动对于纺织行业尤其是棉花成本占70%以上的棉纺行业极其不利。2003年国内棉价上涨55%,对棉纺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年棉纺行业亏损面高达19.54%,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18.46%;资产负债率高达66.49%,也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62.00%;净资产负债率只有7.76%,低于纺织行业的9.66%。
2003年对于棉纺上市公司来说是噩梦般的一年。棉纺类上市公司的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7.4%、6.86%和3.22%,主营利润和利润总额的增幅远远小于主营收入增幅,主要是由于毛利率从2002年的14.87%下降到13.49%,与2002年相比,棉纺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39.14%上升到43.68%,2004年一季度棉纺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44.77%。
行业环境的恶化,使大多数棉纺上市公司2003年的业绩都在下滑,只有鲁泰A、华润锦华和华纺股份有所增长。其中华润锦华2003年的主营收入只增长了5.37%,主营利润下降了2.68%,净利润的增长部分是由于期间费用的下降和非经常损益的影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仅为1090.83万元,较2002年下降了17.45%;而华纺股份虽然2003年扭亏,但事实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87.69万元,并未实质性扭亏。因此,棉纺上市公司中实际上只有鲁泰A的业绩有大幅增长,而原因之一正是在于鲁泰A2003年上半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合资设立了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公司,年产皮棉1万吨左右,满足了鲁泰的原料需求。可见棉价波动对于棉纺上市公司的影响之巨大。
开展棉花期货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可从几方面完善棉花市场体系,带给涉棉企业利益。一是为涉棉企业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棉花期货交易市场,集中国内大量棉花供求信息,合理形成反映即期及未来的一系列棉花价格,为涉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二是涉棉企业(包括纺织企业)可以通过棉花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棉花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三是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严格的标准化合约和质量标准,可以充分体现棉花的优质优价,并通过信息发布功能,随时方便地传递给农民和经营者,调动棉花生产、经营者提高棉花质量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中国棉花质量下降的难题。
此外,期货市场实物交割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钱货两清”,使涉棉企业不用担心“信用风险”。由于期货市场实行每日结算制度,资金不足时就无法将头寸持有到最后,因此期货市场不存在“三角债”,不存在商业欺诈,避免了“回扣”、送礼等谋私行为,很多涉棉企业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到期货市场“买货”或“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