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税负水平1.3%据海关总署提供的最新信息,从2005年1月1日起到2007年12月31日止,我国对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衬衫、裤子、睡衣、内衣等7大类33个敏感类别的148个服装税号,采取从量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的过渡性临时措施。
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负责人介绍说,在征收税率上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在征税计算简便的前提下,合理设定税率结构,对不同价格的出口产品设立不同的税负。对以件(套、条)为计量单位的商品,价格相对较高的,税率定为0.3元/件(套、条),价格相对较低的,税率定为0.2元/件(套、条);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的商品,税率定为0.5元/千克。经测算,平均税负水平为1.3%。这是我国首次对出口纺织品开征关税,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纺织产业稳定的责任感,对纺织大省浙江而言,更意味着纺织业新增长时代的到来。浙江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省,仅今年前11个月,纺织服装出口就达179.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34%。此次公布的七大类将加征关税的纺织品,都是众多浙江企业的“当家花旦”,在一些地区,还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的产业集群,影响着当地许多人的生计。加征关税引起浙江人的广泛关注。
后配额时代的“自我约束”
在后配额时代已触手可及的敏感时刻,加征出口关税的意义何在呢?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多数浙江企业对国家出台这一政策的背景和目的表示理解,但仍有一些跃跃欲试、准备在后配额时代大干一场的企业表示不解。“一些企业有疑问是不难理解的,且不论此举与一些企业对后配额时代商机的过高预期相悖,加征关税也会造成现有出口利润的降低。”省外经贸厅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赖存理如是说。但这位长期研究国际贸易的专家紧接着也强调说,“这一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在对后配额时代国际纺织品贸易新形势充分考量的基础上,做出‘自我约束’的正确决策。”
赖存理的判断得到了浙江省外经贸厅外贸处一位负责人的赞同。这位负责人表示,和一些企业的“玫瑰色”期望不同,在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目前欧美等国正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抓紧构筑壁垒。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提出和准备提出的特保设限已达13个大类别,欧盟也已做出相应立法,准备明年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更加严厉的态度。同时,我国还面临来自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而从此次加征关税的纺织品来看,都属于近年来已经或者容易在国外遭遇贸易救济措施的产品。对这些产品通过征收出口关税的方式来主动控制出口并随时进行调整,是有利于中国纺织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
抛弃“价格战”才能活得更好
加征出口关税意味着出口成本的增加,那么,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能够消化这一新增成本吗?
雅戈尔集团是我省服装出口龙头企业,该集团办公室主任于澄告诉记者,征收纺织品出口税肯定会对雅戈尔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雅戈尔以中高档服装出口为主,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大,因此这次征收的出口关税不会给企业的盈利和接单带来很大影响。相比之下,浙江纺织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就没有这么轻松,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天来,公司领导层已经为消化加税新成本一事多次召开会议,考虑消化新增的成本问题。
一方面理解并支持新的加征关税政策,一方面又为消化新的出口成本而犯思量。在加征关税细则出台后,处于这种心情的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负责人不在少数。浙江迪达进出口有限公司纺织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该公司却拥有一个“单项冠军头衔”:该公司第640类衬衣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多年名列全球第一。2003年,该公司出口该类衬衣达1100万件。但是,按照新的加征关税政策,以每件衬衣征收0.2元计算,即使该公司明年保持出口总量不变,也要支出220万元的出口关税。而由于该公司的出口市场主要为东欧、非洲和中东,靠提价来消化这部分新增成本的可能性很小。
“新增成本对浙江相关纺织服装企业确实造成了一定压力,但总体上来说,多数浙江企业有能力消化这部分新增成本。”浙江省外经贸厅外贸处一位负责人肯定地说。他的自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总体上来看,这次加征关税的税率并不高,绝对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征税对象只集中于部分敏感商品,对大部分服装产品来说,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一定能找到消化成本的办法。“只要主动抛弃‘价格战’的竞争手段,主动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创自有品牌,在后配额时代只会生存得更好。”他说。
中国纺织品地位不会动摇
“国家这次加征关税可谓用心良苦,最终目的是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赖存理笑着说。在他看来,我国尚未形成高附加值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在配额取消后,由于竞争者的增多和竞争的无序,势必会导致产品、特别是低端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而出口价格的走低不仅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也容易引来欧美的贸易壁垒。加征出口关税后,对于中低档纺织品生产商来说,靠低廉的出口价格占据国际市场的难度会加大,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这将迫使纺织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的优胜劣汰过程。
当然,理论的推演和现实的进展未必完全一致,产业升级的最终动力还是来自企业。那么,加征关税能否点燃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升级换代”的激情呢?
杭州粮油进出口公司去年纺织品出口达1亿美元,占公司出口总额的70%至80%。该公司一位董事告诉记者,为应对后配额时代,今年年初公司就定下了新的发展战略———先做强,再做大,换言之,不追求在后配额时代出口量的快速增长。目前该公司成立了针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欧美厂商的重点客户开发小组,期望通过提高设计能力,成为这批厂商的贴牌生产商,目前已在洽谈之中。在后配额时代,有了这批客户,就可以在量的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出口利润的快速增长。同样,作为我国纺织产业主要基地,绍兴县近年来一直在为纺织产业的升级多方筹划,在今年的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为绍兴县的纺织企业带来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
多数企业本身不缺乏升级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加税这一“有形之手”加以推动的效果自然也是有理由期待的。事实也许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指出的:中国政府通过选择出口税,表明其坚信市场才是推动资源最佳配置的动力,加征纺织品出口关税并不影响中国在全球纺织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