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配额时代,我国棉纺织企业和浆料生产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两高一低”应用水平,少用或不用难降解PVA浆料?在前不久召开的“2004全国浆料和浆纱技术年会”上,来自国内纺织高等院校、棉纺织生产企业和浆料生产企业近400名代表会聚一堂,共同就所关注的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开发绿色浆料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出口到欧盟的棉纺织品服装为22.95亿元,同比增长13.96%,占整个纺织品服装出口比例的8.1%。由于PVA相对于酸碱及一般微生物比较稳定,在自然环境中较难降解,因此在欧洲部分国家被列为“不洁浆料”,已经被明令禁止使用,同时也禁止进口使用PVA上浆的纺织品。欧盟对PVA限制,将是棉纺织品今后绿色贸易壁垒的关注重点。国家环保总局在2001年发布的《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通知中也明确提出“提倡采用易降解的浆料,限制或不用PVA难降解的浆料”。与此同时,从今年开始实施的我国强制性标准《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和即将出台的国家推荐性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中,对生态环保纺织品和相关辅料产品标准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再加上去年颁布的《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也已将生态纺织品和环保节能加工技术中的环保性染料、助剂、浆料列在8项关键技术中。因此,加快生态纺织品技术的研究,大力开发绿色环保浆料,少用或者不用难降解PVA浆料,已成为国内浆料生产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经之路,是纺织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今后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提升浆料质量是关键
面对种种贸易“壁垒”的设限,为提高我国棉纺织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一直在积极倡导提高“高质量、多功能、少组分、系列化,少用或者不用PVA,大力开发绿色浆料,提高浆纱技术水平”的倡议。不仅推动了变性淀粉浆料在全国棉纺织企业的推广应用,而且提高了变性淀粉浆料新品种的开发速度。目前,我国已开发生产出了氧化淀粉、酸解淀粉、交联淀粉以及各种淀粉醚、淀粉酯、复合变性淀粉等多种变性淀粉浆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接枝变性淀粉,已成功地应用于纺织经纱上浆生产之中。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祝志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我国所开发的接枝变性淀粉,已经能够取代60%~70%的PVA用于细支高密涤/棉混纺经纱的上浆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能大幅度降低退浆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变性淀粉在我国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市场的供需关系要求生产厂家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展用途上下功夫。
规范市场需共同努力
“浆纱一分钟,布机一个班”。在纺织生产流程中,浆纱质量的好坏,对下道工序———织布生产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浆料是决定浆纱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纺织浆料在产品开发,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提高我国淀粉浆料的使用性能,改善浆纱质量,减少经纱断头,提高织造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部分取代PVA做出了贡献。但是与国际水平和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浆料的品种结构及性能,特别是质量稳定性方面。业内专家认为,因为纺织上浆技术涉及纺织专业、精细化工、纺织机械,是这些交叉学科的结合。而我国目前新浆料的技术研究开发力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多年来具有核心开发能力的大企业不多,因此还需要在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上花力气,下功夫,还需要纺织院校的专家教授与企业的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符合纺织上浆的环保浆料。而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或偷工减料,或大打价格战,这些做法都扰乱了国内浆料市场,造成无序竞争,非常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浆料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对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首先要实现浆料行业的良性发展,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结合要密切,使开发与应用紧密结合;二是要加强浆纱工艺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对上浆性能的科学测试及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三是重视科学,坚持科技创新,自主开发出质量稳定的国内品牌浆料,把我国纺织上浆生产技术提高到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