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市场:
1、 各厂家办事处人员已陆续撤离市场,其中广东佛山西樵、绍兴钱清均达到有1/3左右,一些厂家由于库存积压比较重或驻市场人员未能完成初定销售额,只得再坚守几日,希望能再送出去几批货,缓解一下厂里压力。但各市场报价的参考意义已不大,如近一周,国内棉纺企业C32S棉纱的成交价补落100元/吨,但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反映;前几周销势较好、价格报涨的C60S纱,由于订单开始走低,价格又回到最初水平;最突出的C21高配纱,厂家10天左右下滑的幅度达到的1000元/吨,而市场上仍“波澜不惊”。市场与厂家有所脱节。
2、 有囤纱打算的中间商、贸易公司廖廖无几,主要是对春节后的纺织品出口前景仍不看好,另外是部分商家去年亏损较重,运转资金有点困难。一些厂家办事处反映,一些织布厂和贸易商要求欠款提货或者春节前只付10%—20%的费用,其它的等纱布出手以且再付,棉纺织企业从风险和自身资金严重不足的角度考虑,不会自已担风险。
棉纺企业:
1、 棉花的补库工作也是断断续续,多以就近采购为主,皮棉价格稍有上涨,纺企就要停下来看看形势、核算成本。据一些企业反映,现在很难买到质量比较好的地产棉,新疆棉不仅价高且不能及时供应,因此只能跨省、跨市的收购,但由于资金有限、前景不明,所以收一点,等等形势。
2、 国内棉纺企业没有几个能过个“好年”,都是宏观调控惹的“祸”。一些企业认为如果对纺织业投资“攥拳头”从2003上半年开始,纺织企业的日子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那个时侯第个企业都“吃的饱,穿的暖”,大不了紧一紧“腰带”;可2004年,几乎100%的企业掉进“河里”,宏观调控再从上游“开闸放水”,棉纺织企业靠什么爬上岸?
3、 棉纺织企业从12月下旬开始库存一直被动的上涨,产销率下降,特别是坯布、面料的仓储量比较大。河南、湖北、四川以及浙江等省份拉闸限电“帮”了企业一个忙,适当的缓解了企业的库存增长压力。
4、 纱布的价格在下跌,棉花的报价却“逆势而行”,因此大部分纺织企业表示难以理解,孱弱的需求使纺企几乎没有让利空间,部分厂家表示一季度已没有“雾散云淡”的机会,而正月时的外单状况决定二季度的出口情况,从现在来看,没有任何看多看涨的动力,迷路的特点是什么?是摸索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现在的棉花行情与此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