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看多了关于CEO的访问,我们更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平凡的人,平凡的岗位,记得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讲过,那些能够感动我们的往往是平凡的人,今天我们访问的就是一个感动我们的平凡的人,他就是杭州中汇的普通职工周平,他是全国劳动模范。
说起劳模,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把埋头苦干,吃苦耐劳这些词汇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周平除了这些以外,更多的是巧干、快乐的工作着。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而且他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勇于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掌握新技能。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温州慰问”活动中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专门把周平介绍给大家并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
青梅竹马的爱人眼中的周平:他把心肝肺都放在工厂的机器上,只把胃放在了家里。学习是他的空气,而工作是他的命根子;
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果刚说:“在当今时代,像他一样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在第一线钻研业务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家是我最崇敬的人,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通过自己学来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是我最大的乐趣。”
---------周平
1970年,年仅17岁的周平初中毕业后来到位于萧山的原杭州第二棉纺厂(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的前身),这与他从小立志当一个科学家的理想相差实在太远了。周平先后做过辅助工、机修工、保全工、平车队长、质量检查员,每干一份工作,他都从零开始,从书本中汲取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周平的生活并不富裕,然而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剩下来的那点钱几乎全被他用来买书了。可有很多想买的书还买不起,到书店去抄书就成了周平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新华书店成了他多年来除了厂里、家里之外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有时路过书店没带纸,他看到书上有想要的资料,就抄在手上;有时连笔都没带,他尽量背下来,赶紧跑回家默写出来。有的书萧山没有,周平就利用到上海、杭州出差的机会,去书店看书。就这样,周平“偷”到了不少知识。现在,走进周平那五十多平方的家,数量最多、最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书,床上、床头柜上、书橱里、矮柜里、书桌上、凳子上……到处堆满了书。
1992年周平借调到厂技改办工作,1995年,周平担任了原杭二棉一个重要技改项目——1.8万锭生产线精梳并粗工序技术改造的负责人,这是该厂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首次起用工人担任技改项目负责人。
周平对老的并条机、粗纱机相关知识可以说是熟门熟路,但对新的精梳并粗机械是陌生的。于是,他几乎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翻遍了厂资料室所有的精梳并粗设备技术资料,了解国内外各种型号精梳并粗机械的技术参数、性能和特点。与此同时,结合实际,从技改办借来引进设备的几大本说明书,想“先走一步”。遗憾的是全都是“原版英语”。他就运用原有的一点英语基础,借助于字典,逐字逐句阅读,作笔记。在把国外公司寄来要求确认的备件单翻成中文时,其中有一只零件的名称《英汉大辞典》里查不到,请教外厂的一位高级工程师也没有结果。他就特地赶到杭州求助于父亲,从他收藏的一本清华大学英汉机械辞典中查到了中英文对照的这个单词,弄清了它的含义。
新型精梳设备的许多机械动作都是气动控制的,但周平对此完全是个门外汉。为了填补自己这方面的空白,他到厂资料室找来找去只找到一本50年代日本人写的小册子。一口气把它读完后,又到新华书店买来了气压传动的大学教材,一头钻了进去,终于掌握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气压传动零件的修理技术。这些年,为了搞好精并粗工序,他几乎把所有的奖金都用来买书。
周平有读书的习惯,一般每天晚上看书就要看到11点左右。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冬天,他把自己关在只有两三个平方的厨房里看书,夏天就在客厅里放个小折叠床,白天收起来,晚上就兼做他的书桌和卧铺。终于,他对国内外各种型号的精梳并粗机械的原理、性能、特点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工作实践中,周平发现很多复杂的纺纱工艺如果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于是,不惑之年的周平曾跟着小学刚毕业的儿子一起学习计算机。周平用自学的计算机技术编了几个程序,只要几秒钟就可完成精梳设备的纺纱工艺设计。
周平所学的机械、电工、气压传动、电子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知识,都为他完成重点项目设备的安装、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同时还获得三门课程的本科合格证书。
“车间精梳并粗工序是我亲自参加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的。我对这些机器有感情。”
----------周平
1998年,原杭二棉破产重组,周平下岗了四个月,后又上岗,仍然是技术员岗位,这对他触动很大。他深深感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会落后于时代,不会被社会淘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不少企业欲高薪聘请他,他也曾经动摇过,但最后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车间里管理的那一道道工序都是他自己亲自参加设计、安装调试、维护修理管的,对机器周平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天都在琢磨,想让它们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为解决与弥补国产设备的缺陷,周平先后进行了12项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他还设计或动手制作了60多种零部件,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费用。近年来,在公司和省纺织协会的支持参与下,他对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更是信心百倍,乐此不疲。
2002年初,周平兼任浙江省棉纺织行业协会技术服务部主任,联系机械制造厂设计新型精梳设备,那段时间,周平忙进忙出,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往往为了一处小小的改动,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经常早上是确定的方案,到晚上却推翻重来,还要经常跑到外地去取经。这时,有人以为他在捞外快,话说得有点难听。周平知道后,没有更多的解释。直到有一天,一台崭新的HSJ300精梳机运到厂里,价格只有国产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进口机器的四分之一,性能在某些方面还超过它们。这台凝聚周平多年心血的精梳机目前是我省制造的第一台高速精梳机。投放生产后,不仅提高了质量水平,还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国用于精梳纱生产的条并卷机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2003年初,周平有了个大胆的设想,造一台综合各种优点的条并卷机,并让它更合适亚洲人操作。于是,周平又开始构思和设计,他和机械制造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努力,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工作,我省第一台条并卷机TBL100诞生了。近期,周平又在帮助省内一家纺机厂设计新的机器。
今年51岁的周平,已头发花白,去年公司给劳模体检,他除有胃病,还发现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同事们都说他是用脑过度和睡眠不足熬的。而周平却认为,开发机器是一种乐趣,将心中的设想画成图纸,把图纸变成了零件,零件又组装成机器,机器又能投入使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其中的苦与乐不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他同时认为,浙江是个制造业大省,开发新机器最需要的正是大批有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他写的《精梳小卷粘卷原因初探》、《SR80J条并卷机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新型精梳机小卷定量问题讨论》等三篇专业文章分别发表于国家级专业刊物和省级专业刊物。
2001年底,周平被邀参加每10年一编、国内最权威的第三版《棉纺手册》有关精梳两章的编写工作,一年多来,已撰写了20万字,专家们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周平写了一稿又一稿,现已到了第五稿。目前,正结合实际作最后的修改,待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审终稿。

在“浙江省庆五一暨劳模表彰大会”上浙江省委乔传秀副书记与周平亲切握手
“我认为,新时期的劳模仅仅无私奉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和大家一起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