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包括原先以做内销为主的企业也试图在贸易自由化的时代到海外去淘“一桶金”;相反的是,一些以出口为主的行业却在计划着加强开拓国内市场。
首当其冲的是针织行业。据部分针织企业反映,由于贸易摩擦的频繁和从量计征出口关税加重了企业负担,原先做外销的企业也开始筹划在国内“施展拳脚”,以招代理商和开专卖店的形式扩大国内市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林光兴认为,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转变农村的消费观念,对行业产品质量的整体升级意义重大。
如果说针织行业把眼光投入国内市场是出于“生存危机”,那么,丝绸行业的出发点则是进一步开拓市场。中国丝绸行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的产业,原料和粗加工品70%以上都是出口。而记者从中国丝绸行业协会得到的消息显示,这一传统出口行业今年也将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国内市场。中国丝绸行业协会会长弋辉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丝绸行业的目标是做大、做优、做强,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一点就是进一步开拓市场,其中国内市场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做大,首先要打开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弋辉认为,中国丝绸行业必须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扩大国内市场。首先,国内有广阔的消费空间。中国拥有13亿人口,但丝绸消费比重很小,且不说农村,仅仅是3亿多的城市人口,就是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节节上升,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能力会逐渐释放出来。再次,近年来,丝绸行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研制开发出不少新品种,克服了丝绸加工中的缺陷,有很强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另外,发展丝绸业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能力上可以满足需求。
权威人士的分析印证了开拓国内市场的可行性。而对于企业来讲,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可“为”否,而在于该如何“为”?
中国丝绸协会2005年的工作规划和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丝绸产业的整体升级。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高档丝绸标志的认证和推广,推进实施品牌战略,让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关注高档丝绸标志,让更多的企业达到申领高档丝绸标志所要求的标准。这一举措的市场化用意非常明显。2005年,中国丝绸协会将在北京打造销售平台,集中宣传和展示高档丝绸产品,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地购买到有高档丝绸标志的产品。此外,丝绸协会还计划通过组织开展更多的国内展销会、博览会,扩大企业知名度,让广大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和选择丝绸产品。
同样重要的,提高丝绸产品的设计能力在今年也被提上了重要日程。丝绸协会计划通过邀请国内知名的专业设计师,举办技术论坛和研讨会等形式,使设计师和企业建立更多的联系,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设计师资源。
有权威人士表示,内需潜力巨大,而开拓内销市场则是门“大学问”。那些想要带产品“回归”的企业,缜密可行的经营计划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