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并进 共创繁荣
—— 迎接世界纺织品服装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
2004年3月29日 北京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首先,我要向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各国同行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和新闻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特别要对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先生言简意赅、热情洋溢的致辞表示忠心的感谢!
“创造共赢的未来”这是我们大家面对纺织品服装后配额时代的共同心愿,也是大家从世界各地走到一起,坦诚交换意见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希望这次论坛能对全球纺织服装业在自由贸易新时代的共同繁荣有所建树。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后配额时代将为世界纺织服装业发展史翻开新的一页
1、科学技术进步始终是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
从新石器后期人类发明的第一根缝制骨针发展到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从未因每一次科技进步而衰退过,尤其是当代的高新技术正把它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它的全球性结构继续沿着两个轨迹发展,一方面它的发展动力不断在拥有产业先进科技能力的国家孕育;另一方面它的生产主体持续向机会成本更低的国家集聚。
1650年开始的蒸汽技术时代,首先使英国成为动力机器纺织业的中心;
1807年开始的电气化时代,使整个欧洲成为电力纺织工业的中心;
1922年开始了高分子材料的时代,于是美国、欧洲、日本很快成为合成材料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中心;
20世纪中叶人类进入现代高技术时代,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成为高科技纺织服装业中心、消费时尚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发挥着产业高端的作用。同时产业链的低端生产正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机遇。
2、自由贸易是纺织经济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两个世纪,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年创造“比较优势”原理开始,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间的争端从未停止。然而历史一再证明,自由贸易是世界各国经济从相互依存的关系中都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最佳选择。由于自由贸易在每个国家都涉及到许多不同利益的人群,既使国际贸易使一个国家作为整体有利,也难免会使一些群体短期状况变坏。但是与一些政治家的观点相反,国际贸易并不象场战争。在战争中有些国家成为胜利者,而另一些国家成为失败者,自由贸易却可以使所有国家都实现更大的繁荣。关贸总协定(GATT)经历了47年连续谈判,是对30年代大危机期间普遍实施高关税进而加剧经济困难的反思,成功地把成员国家之间的平均关税从战后40%左右降到现在的5%左右。乌拉圭回合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自由贸易回归的期限,从2005年开始进入后配额时代,作为WTO成员国的共同成果,这是不容逆转的历史潮流。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两大变化可以判断,后配额时代世界纺织服装业将出现更大的发展。

3、需要客观评价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后配额前夕出口增长的历史因素。
对近两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较快出现种种议论,我们认为应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
3-1中国作为最大的出口国,遭受最长时间的歧视性待遇,加入WTO后必然出现对设限地区出口短期释放现象。
2001年中国对设限地区出口只占23%,2003年比重上升到25%;
对日本出口由于没有配额释放效应,2003年仅比2001年增长10.95%;
非设限地区始终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体伙伴,从2001年的410.85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603.27亿美元,增长46.83%,占全年出口的74.96%。
3-2在自由贸易回归过程中,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大多数企业转到中国内地生产,它们的出口份额也转为中国大陆。
3-3中国入世两年来,设限地区的品牌、资本、技术扩大了对中国的合作,使中国产品更加适应设限地区市场的需求,两年来合同外资投资额达81亿美元,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一直保持在35%以上。
3-4关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基本处于正常波动范围之内,取消配额的好处主要在进口国家。2003年中国出口纱线、织物、服装单价分别比上年上涨了5.06 %、6.29%、2.36%,对进口国市场价格下降问题还需从多方面分析,不应简单化地归咎于中国企业。
1995-2000世界出口和进口单位价格指数表

在后配额时代,中国出口释放效应将很快缓解,2004年头两个月出口增幅已比去年同期下降3.84个百分点
二、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全球化因素
1、国内需求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1980年起,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开始步入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1981-199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N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第三步(2001-20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践结果是:
第一步目标于1987年实现;
第二步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比1980年翻了2.65番;
第三步从2001年开始先用20年时间实现GNP比2000年再翻两番。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比2000年增长26.66%,按当年汇率,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指数)是1980年的3.72倍,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指数)是1980年的3.8倍。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用一个综合指标来表述,那就是它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中,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25%,超过各行业平均值25%。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纺织经济的三大需求:
1-1 纤维消费需求
中国人口从1981年的10亿人增加到2003年的近13亿人,国内纤维消费总量从1981年的35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500万吨,中国增加量是同期世界增长总量的1/3,其中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两类消费的比重从20年前的约20%上升到46%,正在成为中国纺织经济新的增长点。
1-2 扩大就业的需求
扩大就业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1990年中国城镇统计失业人数383万人,失业率为2.5%; 2003年失业率达到4.3%,城镇失业及下岗职工人数达140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000万人。纺织服装业从业人数在1980年为613万,2003年达到1800万。中国纺织服装业职工工资2003年比1980年按可比指数增加了3倍。并且已有《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的保障条件。
1980-2003年中国纺织从业人数增长情况

1-3 解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需求
中国生产天然纤维(棉、麻、丝、动物纤维等)在1980年为302万吨,在2003年大约是620万吨,涉及到约1亿农民的生计。
纺织服装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领域。2002年中国乡村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81%(7.9亿人)下降到61%(7.8亿人)。当前大约有1300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厂从业而提高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如果中国农业经济人口的一个人从事纺织业其机会成本是耕种0.2公顷土地,而美国、法国、墨西哥、土耳其的一个农村经济人口的机会成本分别是耕种57.4公顷、19.6公顷、2.8公顷、和1.7公顷土地,这说明中国农民从事纺织服装业带来极大的比较优势;大量村镇和县城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形成集群经济,又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1999年每个农业经济人口占有耕地面积(公顷)
世界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 中国 美国 法国 墨西哥 土耳其
1.0 0.5 9.1 0.9 12.6 0.2 57.4 19.6 2.8 1.7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
2、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崛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纺织工业是最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产业。
2-1 自1983年全国结束凭票供应纺织品的体制以后,企业最早自主经营,产品价格最先由市场竞争决定。由于结束了供销计划体制,从沿海到内地产生了成千上万个纺织品服装大市场和城市中的无数超市、专卖店、百货商场。
2-2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了社会和国际资本投入纺织服装业的积极性。
2002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的比重仅为18.7%。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改制和重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困难较大的国有企业已经退出。如果包括规模以下纺织服装企业全部实收资本,国家资本比重为8%左右。
2002年中国纺织服装业销售额500万元企业实收资本的所有制结构

2003年中国纺织服装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为近1000亿元,60%为技术改造投资,全部为来自民间和境外投资。
1983-2001年,纺织服装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约占全国10%,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5%,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