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县棉纺织产业发展概况
棉纺织产业是新野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止目前,全县涉棉企业达到136家,纺纱94家,织布22家,捻线18家,轧花14家,浆纱3家;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企业114家,其中10万锭以上企业2家,2万锭以上企业12家,1万锭以上企业39家,5000—1万锭企业36家;全县拥有纱锭总数达到170万锭(含气流纺折合),织机2973台,捻线机219台,轧花机62台,固定资产达到30亿元,从业人员3.5万余人,年产棉纱30余万吨,织布2.2亿米。
当前,国内纺织市场形势依然十分低迷,原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3级棉价格从年初3.1万元/吨下跌到1.9万元/吨,跌幅达39%;32S棉纱从年初的4.3万元/吨下跌到2.6万元/吨左右,产品价格每吨下降1.7万元,跌幅达40%;新野县棉纺织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产品出现亏损,大部分棉纺织企业产品积压较多,生产经营困难,被迫采取停产、限产等措施来应对当前危机。据统计,全县136家棉纺织企业中,53家企业停产,占全县棉纺织企业总数的39%;77家企业限产,占全县棉纺织企业总数的57%。同时,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收紧银根,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各大银行在收缩控制发放额度的同时,在基准利率上又上浮20%-3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增加,难度加大。
上半年,全县114家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生产纱线16.3万吨,同比增长9.8%;生产布料1.01亿米,同比增长7.2%;完成产值127.12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同比增长19.2%,占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4%。上半年,全县棉纺织产业仍然能够保持平稳增长,得益于一季度较好的市场形势,而棉纺织产业的“一支独大”也说明新野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二、棉纺织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
1、行业产能过剩,县内产品趋同性强。由于行业出口减缓,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产品供大于求,棉纺织企业订单减少,导致新野县棉纺织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同时,新野县棉纺织企业的产品多为棉纱、坯布等,产品趋同性强,产业链条不优化,销售地也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价格恶性竞争现象不断,极易受到国内行业大势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高。
2、棉价持续下跌,波动较大。去年棉价暴涨时,不少上游加工企业都参与了囤棉运动,助长了棉价不断上涨。今年3月下旬以来,由于国家信贷政策趋紧、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以及棉价“高处不胜寒”等因素综合作用,市场炒作的风潮渐退,棉价持续下跌,大幅波动;加之市场买涨杀跌,下游企业由于害怕棉价继续回落而不敢购进棉纱、坯布,多数企业持单观望,延迟采购,等待棉价企稳。另一方面,弱势形态下下游纺织接单较为谨慎,今天的库存也许就意味着明天的亏损。对棉花后市的不确定性预期,使得整个纺织链条的企业如履薄冰。
目前,3级棉价为19200万元/吨左右,已经跌破了今年国家19800万元/吨的新棉收储价,但现在离新年度收储尚有一个多月,目前市场只能在煎熬中等待。业内预测,短期低迷形势仍将持续,若要棉花市场回暖,还需外力支持。
3、信贷政策趋紧,经济增速趋缓。去年以来,国家宏观货币信贷政策从适度宽松调向稳健,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的历史高位,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产生的累积效应会越来越大,年内贷款规模不会有太大提高。当前,在国家严控CPI、打压房价的过程,纺织行业受到了拖累,国内整个棉纺织行业的利润、产量、工业增加值等基本指标,在当前出现增速明显回落的现象,企业盈利面临较大困难。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