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料到销售,房长君过去两年间把这整个供应链“走”了一遍。他透露,除了规模比较大的几家有实力的网络服装运营商有自己的合作工厂之外,大部分普通销售服装的网店还是在传统的批发市场渠道进货。
据了解,出厂成本价为90元的同款连衣裙,网店可以以120元的价格拿到,之后网店以190元的价格卖给在东莞的经销商。而这条最终出现在东莞某商店柜台的裙子标价已经是400元以上了,即使打7折,也要280元。遇到“爆款”(最畅销单品),有时一个大网店的出货量能相当于一个省级代理商的出货量。
和网店合作成了不少中小型生产企业维系生存的途径之一。生产环节的成本上涨压力较大,面对大的品牌合作商又没有议价能力,出路之一就是加快自己的资金周转速度。
即使是这样,现在也是低于200元的服装是销售状况最好,价格再高销量也不行了。
房长君透露,市场上一般品牌的加价率是6倍到10倍,但是网店的平均加价率仅为1.~2.5倍。所以即使走量很快,没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利润仍然很薄,现金流都绷得很紧,一不小心就会垮掉。
“难以预期的原料价格和劳动力上涨前景,未来肯定还有一批中小生产企业会倒掉。”王保奎预测。
在王看来,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了推高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继去年全国多省市宣布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之后,普通企业今年的用工成本正在迅速提升。以杭州市为例,4月1日新调整之后,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100元/月涨到1310元/月,提升了210元,涨幅接近20%。这个涨幅几乎成了今年人工成本上涨的标杆。
杭州本心服装公司总经理房长君最近已经开始为秋冬羽绒服备货。今年人工价格在65~120元/件,而去年的平均水平则是45~80元/件。一件标价1000元的羽绒服成本大致在300元左右,按这个计算,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甚至能到1/3。
房告诉记者,目前在杭州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月薪能开到3000元以上,而就这样,还不一定能招到人。
“一些工人干脆就在老家开一个厂,不来打工了,还有一些熟练的技工他们不愿意和工厂签订长期的合同,只做临时的工作,哪里出价高就去哪里。所以有些规模小的企业为了不停工,硬着头皮也要用他们。”房说。
而原材料价格则是另一个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夏装价格普涨与去年下半年棉价暴涨有直接的关系。
去年5月底,棉价约为12500~13000元/吨,但去年第四季度,棉价最高时达到了32000元/吨,涨幅接近2倍。尽管棉价自今年开始有所回落,但目前也在22000元/吨左右。不少企业今年的春夏装原料则是在棉价高位的时候购买的,而夏装以棉布为原料居多,因而构成了这一季服装涨价的基本动因。
尽管原材料在上涨、劳动力成本在上涨,但是这两项生产企业最叫苦的涨价幅度却并不能完全覆盖成品服装标价牌上的数字涨幅。
一家女装专柜的销售主管则表示,消费者在商场里看到的价签上的价格往往是出厂价格的数倍。这是因为服装从工厂到柜台,中间可能经历多重代理销售的环节,目前这每一个环节的毛利增幅在15%左右。代理商由于要承担库存压力,以及进入商场的扣点和各种杂费,所以代理商会将进价提高数倍之后进入零售终端。
就这样,一件从工厂出门不过30元的衬衫,辗转到了省级代理商手中可能变成了40元,等流入市一级的代理商时,价格已经能涨到60元。然而它们会以什么样的价格被消费者买走,还要看这些服装最终到达的零售终端。业内人士表示,加价多少最终由品牌知名度决定。“一般品牌可能加价率在5倍左右(即进价×6),知名品牌甚至能达到10倍,国际顶级品牌更是高达几十倍。除此之外,不同的零售终端也会影响加价率。例如一般社区商场的零售价格就低于闹市商圈。最后这件衬衫的价格可能会到300元~700元区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