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出路在何方,如何应对欧美市场疲软?《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采访数家分布于纺织服装、机电等不同企业发现,有企业大致采取两种方式应对:一种常见的方式是涨价,企业订单价格普涨5%—10%。生产成本不变,人民币升值幅度比预期大,签单就会亏本。为了冲抵汇率风险,很多企业不接超过3个月周期的订单。在目前艰难形势下,很多企业开始积极转型,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买方市场提高话语权,其中主打“节能环保”牌成为一种趋势。以太阳能收音机和手电筒为例,有的企业仅此一项每个月能收获来自欧美的上百万元订单。“市场因素倒逼企业进行调整、转型。
新一轮的调整、洗牌开始。应变能力强的企业,能够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反之就只能退出市场竞争。”罗坤明表示,“当前经营环境没有大的好转,而出口型企业主要做的就是积极调整、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附加值低的低档产品转向附加值高的高档产品。”另外,很多出口型企业正通过贸易对象多元化,努力开发中低端的新兴市场,以弥补欧美市场的缺口,其中“金砖五国”为重点对象。广东圣格服装公司张经理介绍,“通过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客商接洽,我们发现这些国家的产品档次虽然不高,但其实蕴含着更多机遇。”张经理说,“比起成熟的欧美市场,这个新兴的市场同样不可小看。”从目前国内宏观经济走势来看,整体经营情况好转需要等到明年第一季度,只有政策转向才能促进外贸产业好转。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