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入世十年我国纺织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情况

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8日

1.我国纺织业的整体声誉受到打击,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国际环境下丧失了话语权,沦为国际贸易争端的受审者,并部分消蚀了固有的区域竞争优势。如知名运动品牌Adidas、Nike、Puma等惑于大量中国假冒侵权产品的出现,正研究分阶段将原交给中国厂商代工生产的订单转往东南亚等地.业内人士估计,此规划如若落实,将影响内地近300家代工企业。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的环境下,众多的纺织品服装供应国都在积极进行调整,以提高其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我国也因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压力,竞争对手既有传统的纺织品服装强国,又有新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

2.在知识产权执法愈加严厉的背景下,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代工企业蒙受了严重损失。我国纺织代工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地区),涉及侵权的品牌和技术也多属于这些国家(地区)的知名企业。作为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受益者和推动者,发达国家(地区)的立法机构和市场主体势必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侵权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和持续关注,甚至出具禁止贸易黑名单等极端方式。对于严重依赖代工出口的许多中小纺织企业,一旦牵涉其中,几乎就是灭顶之灾,从而失去了通过原始积累和产业升级逐步成长壮大的正常发展路径。

3.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实施非常规贸易壁垒的口实,对我国纺织业出口酿成了新型障碍。事实上,配额制取消后,纺织品贸易并未真正实现市场自由化,取而代之的是劳工标准、特别保障措施、绿色壁垒、环境壁垒、技术壁垒等一系列新形式的贸易限制措施。由于缺乏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地区)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一直处心积虑地给纺织业进口设置“合理”障碍。在世贸组织自由贸易体制下,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侵犯知识产权也就成为获得国际共识的犯罪行为,成为发达国家阻止纺织品进口的合理口实。

4.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破坏了我国纺织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可能导致我们错失技术化、品牌化的升级机遇。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现代纺织工业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新的纺织生产工艺、技术等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逐渐把纺织业改造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重新夺回在纺织品市场上的份额。与此同时,在先进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商标的支撑下,发达国家纺织业的对外输出已经从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发展到品牌输出的新阶段,通过控制品牌来控制国际纺织服装业的中高端市场。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在获得短期不法利益的同时,却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示范效应,破坏行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发展规划,并被剥夺通过合法代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品牌价值的机会,从而停滞产业升级发展的速度。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阅读数量(62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