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经理是青岛某纺织品出口公司加工厂的老板,他介绍说:“今年明显感觉很累。现在小加工厂到处都是,为了抢生意互相压价。”
这边中国纺织企业在为降价绞尽脑汁,而来自“印度制造”、“越南制造”的威胁已悄然到来。美国全国纺织协会副主席大卫·特朗布尔说,“在印度,工厂主表示找不到足够的工人完成大量增长的订单;越南企业则表示,今年以来,他们接获的订单总额增长了20%以上。其中相当部分订单都是从中国转移过去的。”
不少中国企业承认,由于加工成本不断提高,在中低端和普通产品类别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具备了对“中国制造”的替代生产能力。“过去中国企业依赖低成本优势获得的订单向更有这方面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是大势所趋。”山东康平纳集团销售副总经理朱跃猛说。
不过也有好消息传来,纺织企业的原材料之一棉花的价格已经由最高的3.1万元/吨降到目前的2万元/吨左右,这对正处于困境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或能稍微松口气。
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在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就提出了当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深层弊端:出口仍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不到出口总量的10%;出口价格优势在削弱,人口红利在消失,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匮乏,高附加值环节控制能力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等。
李经理对记者笑言,套用现在的一句话,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和国际知名销售品牌的合作力度,谋求海外市场的营销渠道和体系。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