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温州中小服装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3日

记者采访中获悉,温州银行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小企业服务的体制、机制上和信贷营销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1年12月末,温州全市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633亿元,比年初增长26%,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贷款新增147亿元,占全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量的40%。当前,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仅次于杭州市,排名浙江省第二,而浙江省在全国排名第一。

对于银行在企业为难之时的鼎力相助,浙江绿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忠克感触颇深:“向银行贷款,必须提供抵押物,我们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以前也没有贷款记录,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向银行贷款。去年,信贷风波使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华夏银行(600015)温州分行非但没有拒绝我们的贷款要求,还创新性地通过信用贷款模式,为我们提供了300万元的贷款。”

华夏银行温州分行行长林显斌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针对部分小企业出现的资金紧张、个别企业主出逃给温州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防止担保链信贷风险蔓延,华夏银行温州分行在特殊时期实行了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生产经营正常但资金偏紧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对小企业降息让利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和廖忠克一样,现在大多数温州小企业主需要融资时首先会想到银行,而“无论如何不会再碰‘高利贷’了。”龙湾区一家从事打火机的企业负责人回忆说,去年9月份,他有多笔贷款未能收回,又恰逢还贷的日子,急需500万元现金周转。当时,“高利贷”组织开出了月息六分的价格,但无奈时间紧,他只能接受。这让公司元气大伤,估计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才能从“高利贷”造成的资金链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转型升级踏实做好实体经济

 除了理性融资之外,今天的温州企业主在经营理念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经历了民间借贷风波的洗礼之后,温州企业更加成熟。很多企业主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银根宽松、宏观调控偏松时,很多企业盲目和过度扩张,一旦遇到宏观调控偏紧,银行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资金链就容易出问题。现在他们意识到,经济周期不可能一直是上行态势,如果太过依赖虚拟经济,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股市、汇市,肯定会出现问题,还是要做好主营业务,踏踏实实做好实体经济。”周青冥说。

 永嘉县开天饰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厉益忠已在商海摸爬滚打了20多年,在经历过投资房地产、参与资本运作之后,他现在的最大体会是“还是要回归实体产业,而且要做有核心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几年前,厉益忠从做箱包扣、登山扣、宠物挂钩的饰品行业转行到新能源产业,从事环保垃圾清洁车、环保警用车的研发和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新能源行业受到国家政策扶持,我们又有专利在手,电动车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从银行贷款也相对容易,企业的资金链比较健康。”厉益忠笑着说,今年还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行业内立住脚。

而廖忠克的现代农业企业正在谋求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上的创新。他介绍说,“公司正在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他们的科技优势,结合公司的生产经营,扩大蔬菜产品的品种和档次,使蔬菜产品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全程标准化、无公害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拓展上下游企业,实现产销一条龙。”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正是基于上述转变,周青冥相信,“第一个掉下去有可能第一个站起来,温州崛起会在不远的前方。”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09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