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四川新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国栋坐在都京工业园宽大的办公室里显得淡定而从容。3年前,四川新维承接产业转移时接到国际一线服装品牌POLO衫的订单,一开始被对方苛刻的要求折磨得够呛,最高的时候返工率竟达50%,但南充的企业最终挺了过来。通过严格执行苛刻的操作规程、培训形成大批技术骨干、3年投入大量资金引入国际一流设备,最终,苛刻惯了的老外也被南充人折服了。
领教过国际一线品牌脾气的南充丝纺服装企业除了眼界高了,工艺跟着见涨,POLO辐射效应开始显现。
订单来了 “狼”也来了
许国栋说,四川新维的生产和管理以及运营之道是“炼”出来的,这个“炼”不是锻炼的“炼”,而是炼狱的“炼”。因为在3年前,刚刚接触国际一线品牌的南充企业犹如未经正规训练就投入残酷战场的新兵,一切都来得太快,来得太猛烈。
2009年4月,原四川金嘉股东之一的“深圳新维服装有限公司”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相中南充,其订单自然也落户南充,其中就包括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POLO等国际一线品牌。
订单来了,这是好事,但如果吃不下,就可能噎着,当时的四川新维一时间确实被噎着了。四川新维成立时,管理层大部分来自深圳,也有不少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加盟,但是大部分工人还是南充人,此外,设备水平也有待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生的企业似乎一下子有点遭受不住这种大阵仗。
在当时四川新维的普通工人看来,POLO似乎有点变态。比如它的“针技”和格子衬衫“对格”,如缝纫时1英寸内只允许有18针,不能多也不能少;裤脚挑边不允许有任何露针、漏针或跳针,光为绣好POLO衫上的“马球手”标志,就花了40万元人民币从日本进口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电子绣花机,因为,只有这样的绣花机绣出来的标志非常平顺,下水之后耐洗不变形。
工人们看到这么多国际上很“牛”的订单一开始也乐得不行,但不久,想哭的心都有了。有的员工因为生产POLO衫返工太多,一个月的工资扣得只剩下一两百元,甚至想辞职不干了。以前四川金嘉后来四川新维的劳模都变得不适应,好歹在沿海服装厂干了多年,以为问题不大,结果也频频返工,有着大批从业年龄10年以上的老员工的四川新维一开始生产出来的POLO衫返工率竟然达到50%。
如此下去,谁也扛不住。
“炼”出来的手艺
不过,这个新生的南充企业还是扛住了。
公司立即召开专题质量会议,上上下下灌输质量意识,包括细枝末节在内的产品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必须得不折不扣地执行。此外,从深圳又“抢”来了一批干将,提高团队战斗力。
这还不够,硬件水平必须以“坐电梯”的速度提升。于是,除了40万元人民币进口的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电子绣花机,一流的裁剪设备,一流的缝纫设备,一流的锁钉设备,甚至一流的水洗设备都陆续引入,花了血本,效果也立竿见影。
设备当然是必须的,但光有设备还不行,因为有些东西,不是设备和操作流程就能解决的。比如国外的客户更加注重服装的舒适度,有些衣服要先行洗水,甚至要用石头磨过,这种衣服摸起来柔软得让人心醉,老外为这种舒适度提供了参数,但是怎么达到就是你生产企业的事。
火候得人来把握,而那个时候能把握住这种火候的人几乎没有。四川新维现任洗水车间主管的张怀泽几乎是临危受命。老将张怀泽在2009年加盟四川新维的同时已经在面料生产炼染行业摸爬打滚10多年,对于面料的熟悉程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比对自己娃儿还熟悉,从事洗水,弄出让老外满意的贴近肌肤的近乎变态的舒适度应该问题不大。
不过,张怀泽还是意外了。他把老外拿来的成品(样品)摸了一下,顿时也有些惊讶,再把要洗水的衣服布料一摸,中间差距他心理有了数,但是如何通过洗水达到这种舒适度,他心里却没数了。
南充人还是没被难倒。
张怀泽告诉记者,现在四川新维的洗水包括普洗、砂洗、酵素洗还有石磨,这些都需要自己掌握火候。
老张以较为昂贵奢侈的石磨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是用石头将缝好、钉上扣子的衣服磨得柔和,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火山石,石头放入水洗设备,然后将已经缝制好的衣服放进去用石头磨,若磨得不好,轻点的要么将布料磨得厚薄不均,要么将扣子磨花,标志上的线磨断,重点的就是将缝制好的衣服磨烂,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些用价高昂的布料再经过多重严苛渠道缝制好的衣服在即将出炉的时候就报废了。
所以,老张和他的同事们先用廉价的布料来试手,练到不磨烂布料的程度,再拿普通衣服来试。办法再次被想了出来,把容易磨破的领子、袖口甚至口子和标志都用其他布料包起来磨,然后反复试验,再详细记下操作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等到有信心了,然后拿件待石磨的国际一线品牌服装来试水,废掉几件也不稀奇,多次试验摸索,然后详细记下操作细节,多次修正,总算制定出南充版的石磨操作细则,弄出来的衣服摸起来跟老外提供的样品一样甚至更爽。
但石磨这一环节的成本就在四五元人民币,有些奢侈品牌甚至要求用高尔夫球磨,这样磨出来的单件成本就可能接近20元人民币,不过客户愿意买单。
张怀泽的经历,裁剪、缝纫、锁钉乃至整烫车间的南充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经过这些“炼狱”般的“磨难”,南充本地加工厂工艺可说是“炼”就了,离国际一线服装品牌的要求也接近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