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大订单愈发稀少,敦促着传统OEM服装企业的转型。这种转型虽然会带来短暂的痛苦,但却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前些年,我们企业里都是外贸单,一个款式最少也要几千件……”浙江杭州某毛衫厂的王总介绍道。王总的公司成立于2003年,算起来已有快10年的历史了。“当初办厂的时候,赶上中国刚刚加入WTO,外贸的订单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外贸单虽然毛利率低些,但单量大,只要肯吃苦,就不愁没钱赚”。这种OEM模式风险低、技术含量低,因此带来的利润率自然也低。尽管如此,老板们仍然热衷于这种经营方式,因为相比较于品牌路线——那条看上去很美但实则荆棘密布的道路而言,OEM实在是个不坏的选择。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金融海啸,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外贸型企业。“当时我们为了扩大生产刚刚购置了一批德国STOLL新设备,结果机器还没安装好,美国的10万件的订单就取消了。”事实上,让王总头疼的还不止如此,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飞涨、原料价格波动,每一个问题都在压榨着原本就不多的利润空间。
为了减少企业对外贸大单的依赖,王总开始尝试将车间拆分成若干条生产线,专门做内销的小批量订单。王总也看准了电子商务这个趋势,尝试着与其中的几家比较大的网店合作,为它们进行加工。“这些网店的老板们都不是纺织行业内的人,一些连像样的跟单员都没有,只是直接对成品进行抽检,而且一开始的订单量比较小。”但是王总的眼光比较长远,“尽管现在比较难做,但是我相信至少就服装行业而言,电子商务最终将大幅取代实体店面。”正因为有了这个信心,所以王总下决心对企业进行改造。
[1][2]下一页>>